以後大唐官員考核,吏部會將官員家中子女的教育也做為一項考核內容,是子女,而並非子,此項先在長安試行。
吏部的官員考核,此時竟然加了這樣一條,長安的權貴,尤其官員階層,能不震動,誰家還沒幾個女兒,誰家還沒適齡求學的女子。
這是送女兒去國子監女學還是不送,他們都需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將女子入國子監學書和他們的實際利益捆綁,這簡直就是釜底抽薪,讓他們不得不去正視。
難道真的要和皇後以及太子對抗到底,到時候以當今皇後的做事風格,不做幾個榜樣才是怪事。
輕則罷官,重則怕是沒有上限,定你一個欺君罔上之罪,這位娘娘也是做的出來的,以前又不是沒有過,砍下的人頭又不是沒有他們金貴。
除了官員考核加入子女受教育程度這條以外,另外一條皇命才是真的震動天下。
以後皇族選秀和皇親國戚迎娶,篩選女子有無入學國子監將做為重要篩選條件,後宮九嬪之上,皇親國戚家中正妻,必須有在國子監求學經曆。
也就是說以後選秀,有在國子監求學的女子,將有重大的優勢,並且不在國子監求學,不能在後宮爬升到九嬪以上的位置。當然,之前的不考慮此項。
這一條讓李弘苦悶不已,這不是專門為自己設立的一條。
父皇年邁,早就不關心啥選秀了,此時選秀出來的女子,也就他這個太子關心了。
以後自己做了皇帝,自己後宮就要加上這道緊箍咒了。
不過李弘毫不猶豫的支持母後,本來女學之事,他就是站在母後這邊,其實壓根就是他發起的。
這道皇命,其實無形中也拔高了有學識女子的地位,畢竟皇家是天下楷模,是眾多權貴效仿的榜樣。
當以後娶有學識女子成為一種攀比或者炫耀的資本,有錢有勢人家,怎麼會不送自家女子入學。
這四道皇命,即設立標杆,也為國子監女學的學生謀了很大的優勢,甚至隱隱將有學識的女子社會地位拔高好幾籌。
這還僅僅隻是開始,以後肯定還有更多的政令偏向國子監女學。畢竟朝堂上坐著的那位,本身就是女人,而且是一個很厲害的女人,一個很有野心的女人。
於她來說,女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了,她做許多事也就更加順理成章,大概這就是所謂水漲船高。
女學,她必然是毫無保留的支持。
而且,此時的太子也是完全和她站在一起的。陛下那邊,多多少少有些抵觸,卻也不會有太明確的立場,或者說,陛下不想管許多事情,他此時心中所求並非這些。
長安官場還有豪貴階層,這幾日吵開了鍋,是大家齊心竭力繼續和娘娘以及太子對抗,還是就坡下驢,送家中女兒求學,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題。
就在爭吵和對抗此起彼伏之時,有一群女子隨著太平公主進了國子監。喵喵尒説
她們包括弘農楊氏,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武媚娘出身的武家,還有一群皇族女子,也就是隴西李氏,這幾個大族女子帥先進入國子監女學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