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有很多種說法,而且每個地方都不一樣,比如常說的倒鬥,隻存在京城和東北及周邊的一些地方,我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的地方,把棺材稱之為鬥。
再後來,鬥就變成了墳,因為墳頭確實像一個倒過來的鬥。
中原一帶,他們叫刨栝蔞,就是刨骷髏的音變,古玩行裏也有很多音變,有些盜墓賊是農民,他們不懂什麼音變,直接就叫刨古董或者刨紅薯,蘇北地區也叫紅薯,但這裏的紅薯不是指屍體,而是指明器。
京城的叫法比較多,主要因為這是南北彙聚之地,各種黑話都帶到了這兒,比如挖蘑菇、翻膛、濾坑、掃倉,冀省差不多也這麼叫,因為離得近。
還有炸墳兒,這是老京城獨創的叫法,隱晦一點就叫炸土包兒。
其實墓的規格不同,叫法也不同,陵、墓、墳、塋、林、塚、丘……至少也有十來種,但京城大多都叫墳,老百姓可不管你什麼規格,就是墳。
管盜墓叫炸墳兒,大概是從民國年間傳下來的,那個時候四九城隔三差五的換老大,然後就有軍閥派人盜墓,這些當兵的哪有什麼技術活,也沒有那個耐心,直接就上炸藥。
最有名就是孫殿英,炸東陵的時候對外宣稱是軍事演習。
還有湘省的土夫子,他們把墓叫洞子,下洞子就是下墓,除了一般的洞子,還有兩種比較特殊的洞子,即火洞子和水洞子。
火洞子就是火坑墓,多存於南方,由於墓內充滿了可燃性氣體,遇到明火就燃燒,還有可能爆炸,所以有此一稱。
而這種墓一般都是保存完整,沒被人盜過的,因為一旦墓門被打開,空氣流通,墓內的可燃性氣體就有可能流出墓外。
馬王堆就是一座標準的火洞子。
水洞子很好理解,就是密封性不強,積水的古墓。
除了地域性的說法,還有很多組織性的說法,比如過去的洪幫也有盜墓的成員,他們叫架枯票,這相對於綁票而言,綁票綁的是活票,枯票自然指的就是死屍。
要是土匪幹這種事,那就叫搶陰宅,當然,老百姓不管這些,就算不是土匪,但盜墓畢竟是缺德行徑,他們也會張嘴就罵搶陰宅。
還有鑽窯兒、買田、種地、吃臭、亂點子……等一係列說法,我國地大物博,人口也多,關於盜墓五花八門的稱呼都有,由於篇幅有限,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現在繼續回到姚師爺和崔叔的對話。
姚師爺問崔叔,萬一遇到鹹魚翻身,你要怎麼應付?
崔叔不以為然的說:“沒事大爺,那個墓被人翻過,土都回填了,我估摸著他們沒有遇到活魚,否則哪有工夫填土?”
“都讓人翻過了,你還去?撿破鞋?”
“沒鞋穿的時候破鞋也得撿啊大爺。”崔叔無奈的歎息,“師爺他老人家留下六張藏寶圖,我爸都沒動過,全都留給我了,結果您猜怎麼著?”
“咋了?”
“前些天我跟小楓,還有悶葫蘆,去了納蘭墓園,還有勁鬆肅王墳,啥都沒有,倒是有一座肅王墳,但不能挖啊,被保護起來了,而且在小區裏麵。我這不沒辦法嗎?就選擇了比較偏僻的樓山。”
姚師爺驀地站了起來,表情凝重:“是不是一座遼墓?”
“是啊,咋了大爺?您這什麼表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