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默有些不甘心的起了身,用鑰匙把沙發劃開,將裏麵的海綿全部掏了出來,但依舊隻看見了黑色的彈簧......
成默有些失望的去洗手間洗了手,再次在房間裏走了一圈,檢查有沒有什麼遺漏的地方,然而最後他隻能選擇放棄這條線,他轉身向門口走去,心道:也許隻有等自己認知障礙徹底好了,才能發現一些什麼。
可能這是他對自己的心理暗示,希望自己不要放棄希望。
從現實角度和普通人的視角來看,成默幾乎肯定是在浪費時間做一些無用功,普通人誰都不會把奇跡寄望於一塊不過是看上去有些高科技的手表上。
奇跡如果如此廉價的話,也就不能稱之為奇跡了。
但反過來看,大部分奇跡之所以能夠降臨人間,並不隻是因為好運氣,也是因為當事者足夠堅持。
其實如果成默有選擇的話,也許他不會如此的期待尋找到答案,但在還活著的時光裏,這點希望,似乎就是他目前能掌握的全部了。
成默走到門口,心道:閉上眼睛安靜的等待死亡當然是一種選擇,這樣是多麼簡單的事情,但他的生命如此短促,等待是件極其奢侈的行為,他隻能拚命的尋找。
隻要生命還在繼續,他就必須要繼續尋找......
在扭開門鎖的那一刻,成默看到了門背後貼著一張年曆,還是去年2017年的年曆,其中的一個日期上畫了一個紅色小圈,成默停住拉開門,看著那個日期呆了一下,11月11日,這一天是成默的生日。
成永澤送了他一套黑膠唱片,那是歌劇《DerRingdesNibelungen》(注1:《尼伯龍根的指環》),solti(左爾格·索爾蒂)誕辰100周年紀念版.....
頓時成默的腦中轟然鳴響,龐大和肅穆的音樂開始在他的腦海裏回蕩,巨大的詠唱如凍土上的冰川,在肆虐的暴風雪中累積成了雪白的雄峰,並且那山峰越來越壯美銳利,圓號,長笛,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定音鼓.....化作密密麻麻的音符如浪潮一般組成了莊嚴的宣告:
——當人類打開基因這道尼伯龍根之門時,就如同潘多拉打開了盒子,那連自然都不曾控製的東西,妄圖以螻蟻之力去操控,最後隻會自我毀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尼伯龍根的指環》——《尼伯龍根的指環》是19世紀德國歌劇史上的巔峰之作,改編自中世紀德國的民間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和北歐《沃爾鬆格傳說》。
一共四幕包括:前夕:《萊茵的黃金》,第一日:《女武神》,第二日:《齊格弗裏德》,第三日:《諸神的黃昏》。
北歐神話與其他的古代神話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北歐神話中神的身上有著人性的一麵,是有一定的限製,其本身也麵臨滅亡的命運。
最後一幕,《諸神的黃昏》中就體現了這一萬物同歸於盡、轉換新生的思想。
作家威廉·理查德·瓦格納,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麵承接莫紮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後麵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勞斯緊隨其後。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麵思想的複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
希特勒、尼采、張伯倫、路德維希二世都是他簇擁,但後來尼采與他反目成仇。
尼伯龍根——在北歐神話中意指“死人之國”或“霧之國”。
。您提供大神趙青杉的反叛的大魔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