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肇慶光複(一)(1 / 2)

爆炸不僅使得41號上的船員全滅,還讓在它周邊搶救的幾艘炮艇上傷亡慘重,有一艘炮艇大約是艇長受傷,船隻失去了控製,側向漂移起來。

附近幾手炮艇立刻用竹篙鉤住小艇,又有幾個水手不顧一切的跳上去,將炮艇控製住。

施奈德覺得自己今天有些冒失了,早知道火攻船有這麼多,應該先退一退,在江麵開闊的地方和它們周旋。而不是冒進到這峽穀最狹窄處硬闖這火船陣。

懊惱歸懊惱,事已至此,也容不得他再後退了。

“各船注意拉開間距!”他命令道,“起火的船隻拋棄彈藥箱!”

煙火開始散去,珠江號一馬當先,率先衝出煙火陣,施奈德拉下口罩,重重的喘了一口氣,再看阮小五臉上已經烏黑一片了,想來自己也好不到哪裏去。

再看身後的船隊,除了兩艘炮艇損失之外,總體安然無恙,但是它們一艘艘都被煙火熏染的烏漆墨黑,信號旗和軍旗都被火星燒得殘破不堪了。

“好啦,官兵的戲唱完了,該輪到我們唱了。”施奈德麵色一沉,“各艦全速前進!前主炮準備射擊!”

閱江樓上,熊文燦放下望遠鏡,手微微顫抖。常青雲低聲道:“大人,事不宜遲……”

話音未落,隻聽得江麵上一聲巨吼,珠江號的主炮對著天空噴射出一股濃煙,一枚炮彈騰空而起,帶著尖銳的呼嘯聲,朝著肇慶城墜了下來。

《帝國春秋》1735年四月號《廣東光複100周年紀念特刊》

羚羊峽上炮聲隆――我所經曆的肇慶光複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前陸軍少將劉醒同誌所著回憶錄《星拳旗下的指揮棒》,其中關於舊明軍精神麵貌的記載,伏波軍進入廣東後對廣東人民思想衝擊和肇慶光複的描寫,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在此我刊編輯部經得劉醒同誌後代同意,將其中一部分段落摘抄刊發於《廣東光複100周年專輯號》以饗讀者。

我出生於原廣東肇慶府的高要縣,排行老二,所以小名叫劉二仔。家裏是軍戶,祖祖輩輩都是當兵的。現在年輕的同誌估計已經不知道了,以為軍戶是家裏祖傳當兵的,參軍光榮,威風八麵。其實不是的,同誌們。參軍光榮那是我們開天辟地的伏波軍,在舊社會,講究的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當兵是和農民、工匠一樣,要被別人看不起的,甚至比普通百姓受壓迫更深。

在偽明,軍戶也分三六九等,像百戶指揮之類的,那當然是威風八麵,吃香喝辣,官職世世代代傳承。而普通的軍戶呢?說好聽些是老爺們的長工,其實是老爺們的奴隸,也是受剝削,受壓迫的,同樣是我們伏波軍的解放對象。

我家相對於別家來說好一些,因為我爺爺當年當過百戶家的傭人,帶過後來的百戶孫十萬。因為這層關係孫家很記得和我家的煙火情分,對我家很是另眼相看。所以我家受的壓迫也就要輕一些,但別人就沒那麼幸運了,我的童年玩伴大多是軍戶,但他們家裏十分貧困,給孫十萬勞作辛苦一年到頭,到手的不過幾百斤糧食,連糊口都難。因此一般平民百姓都不願與普通軍戶通婚――誰樂意自家女兒跟著受氣受窮呢?當個老百姓平日裏隻要不進城見不到官,受得壓迫要輕一些。軍戶天天都在上官的眼皮底下操勞,累死累活不算,稍有違拗就會被軍官“軍法處置”,一打幾十軍棍,皮開肉綻不說,打死也不算稀罕事。打死了往野地裏一拖一埋――比大戶人家的奴仆還不如。

所以那時候軍戶逃跑的很多,我們屯所裏的軍戶,據說原來有一百多戶軍戶,每戶一丁就有一百多兵丁了。可是在我出生那會,屯所裏的軍戶隻有二三十戶了。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除了百戶孫十萬家之外,就是總旗、小旗這樣的“官”,日子過得也很窮困。

軍戶日子過得窘怕,破罐子破摔,軍紀極為敗壞,應募去當營兵的,見外敵逃跑其疾如風,欺負自家百姓卻是侵略如火,完全沒有手執鋼槍,保衛百姓的意識。在自己家鄉還好,畢竟鄉裏鄉親的,抬頭不見低頭見,也不敢太過分。可外地來的軍隊呢?人生地不熟的,就搶劫騷擾百姓。我就“有幸”見過一回。

我有個發小,叫侯海生,我叫他海哥。他母親姓侯,父親姓海,是入贅過來的。外祖父家裏在肇慶祖傳的豬肉鋪子,本來生活還過得去,可惜他母親好賭,把家產都輸光了上了吊,父親也氣得臥病在床,靠他勉強維持,隻能糊口,更不要說上學了。然而就這麼困難的海哥,也被廣西來的客軍給纏上了。那年伏波軍剛剛打了澄邁大捷,消息傳回肇慶,很是人心惶惶。時任明當局兩廣總督是王尊德,明明是他挑起了戰爭,卻害怕元老院和人民的清算,就把梧州的駐軍調來協防肇慶。廣西兵毫無同仇敵愾的樣子,平時也不訓練,到了肇慶就上街搶劫商鋪,騷擾婦女。特別是裏麵的狼兵,不但搶東西,還隨意殺人,一時間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