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哨站生死戰(四)(1 / 2)

火炮直瞄鏡作用原理同步槍的瞄準鏡基本一樣,瞄準了目標後,伊萬上士快速拉動了發射開關,釋放了火炮的撞針。“轟”地一聲炮響,炮彈的底火在炮膛中被擊活,炮彈底火爆炸後,彈丸順著膛線旋轉著飛出了炮膛,向正前方距離450米左右的德軍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直射而去。

隻一眨眼的時間,炮彈便飛越了這段距離,飛到了目標所在處,“轟”又是一聲爆炸聲,這顆45mm加農炮彈準確地射中了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車廂部位,站在車上的德軍士兵,有一大半被當場炸飛了出車外的地上,中彈後整輛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立即燃燒起來。以45mm加農炮直瞄射擊的威力,就算是輕型裝甲車及輕型坦克車也不一定能承受得了。(實際上後來45mm加農炮多數被蘇軍當作反坦克炮來使用。)

“開炮栓退彈,再裝填。”擊中了敵人一輛運兵車後,伊萬上士並沒有就此覺得輕鬆,立即命令炮手繼續裝填新的炮彈。直瞄雖然能更準確地打擊敵人,但射擊的速度卻是比較慢的,隻能是一發一發地打,速度比不上連發和急速射。

而這時無論是正麵的德軍機械化步兵還是左翼的德軍山地步兵,都衝到了可以開槍射擊蘇軍連部陣地的距離上了。進攻的德軍士兵和防守的蘇軍士兵,開始互相對射起來,一時間槍聲大作響成一片。

這時的戰場態勢是,德軍兩路進攻,呈鉗形夾擊之勢,來勢洶洶,總兵力達到兩個半連。兩軍的對射,主要以機槍射擊為主,防守方的蘇軍機槍數量雖然不少,但進攻一方的德軍機槍數量更多。德軍一輛半履帶裝甲運兵車搭載一個班12人,通常配備2支MG34機槍,一支作重機槍一支作輕機槍,現在衝近前來的德軍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就有7輛,棄車步行跟隨前進的德軍士兵中也有機槍在手。再加上德軍山地步兵連一個班配備一挺輕機槍,德軍所有投入戰鬥的機槍超過了30挺,是蘇軍的兩倍多。

雖然德軍的火力明顯占優,但蘇軍有較為堅固防禦工事作為陣地,德軍的機槍火力一時難以威脅到躲在工事裏的蘇軍士兵,反而是蘇軍的十來挺輕重機槍,讓前進中的德軍士兵步步艱險,不時有冒險前進的德軍士兵被掃倒在地上。而在經曆了剛才的混亂後,蘇軍連部後邊的炮陣地又恢複了炮擊作業。在炮排長的統一指揮下,2門45mm加農炮及3門50迫擊炮(一門已被毀)集中火力,向正麵快速而來的德軍運兵車輛,實施了一輪密集的射擊。又有一輛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及一輛大卡車被炸中停在了地上。

最後,兩路進攻的德軍士兵,一直衝到了距離蘇軍陣地大概200米左右的地方才停了下來。德軍士兵訓練有素地,部分士兵繼續利用機槍向蘇軍陣地實施火力壓製射擊,部分士兵則取出單兵工兵鏟,就地開挖臥姿掩體壕。在這個距離上德軍的機槍射出的子彈已經可以對蘇軍的炮陣地上的人員造成威脅,致使炮陣地上的蘇軍士兵不敢輕易站起身來,畢竟炮陣地隻是個半敞開的工事,護牆隻有半人高,又沒有上蓋,機槍子彈可是沒長眼睛的,打出來就等你撞上去。(嘿嘿,本書中對這個炮陣地的描寫,八成搬了我當炮兵時連部旁那個供士兵平時訓練用的簡易炮陣地的環境來寫,據說以前前輩門還在那裏炮擊過金門。希望軍老大不要說我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