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嘉有一計(1 / 2)

薑林之所以要前三年免稅,隻是為了恢複昌黎郡的生機和加大對其他地方人口的吸引力。

但是一直免稅也不是長久之計,現在昌黎郡麵積不大,薑林憑借麒麟商會和麒麟酒樓持續不斷的輸血還能維持。

但是以後等薑林的勢力範圍增加,麾下的士兵不斷的增多,需要花費的金錢和糧草也會不斷增加,麒麟商會總有支撐不住的時候。

所以收稅也是必須執行的策略之一,但是薑林收的田稅隻是按照法律規定三十稅一,沒有了其他的苛捐雜稅。

單單從這個比例上來說,似乎百姓們的負擔並不重,但是一旦有災害,這一年幾乎就顆粒無收,但是國家的賦稅還是照收。

如果遇上一個昏庸的皇帝和貪汙腐敗的官吏,稅有的時候會增加許多,再加上吏員們都層層克扣,那百姓們交的稅可就遠不是三十稅一了!

更何況這個時代的百姓抗風險的能力很低,一旦遇到旱災、水災,還有瘟疫,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官府不收稅,百姓也不見得能活下去。

除了這些,百姓們還要服勞役,一般來說,一年需要服役二十到三十天,但是浪費在路上的時間不算。

以這個時代的交通,稍微遠一點的話來回起碼得一個月。

因此一個農民,每年隻有一半多一點的時間種地,那麼對於土地的收成自然也是有影響的。

還有就是漢朝的賦稅並不是隻有稅,相對的還有賦,法律規定,凡年齡在十五歲到五十六歲期間的,不管男女,每人每年都必須向國家納錢一算(一算約是一百二十錢),稱“算賦”。

所以賦稅賦稅,不但要交賦,還要繳稅,兩個加在一起,老百姓的生活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

薑林之前的免稅也隻是免田稅,對於算賦是沒有免的,不過薑林也取消了勞役。

現在昌黎郡的一些工程,除了那些奴隸是給吃飯外,還招了一些百姓,對於這些百姓不但管飯,甚至還有工錢,這也是薑林為了刺激昌黎郡經濟而想到的一個方法。

老百姓手裏有了工錢,那對於交賦來說就沒有什麼問題了,除非是那些總想著不勞而獲的人。

薑林雖然仁慈,但也不是爛好人,昌黎郡雖大,但是也容納不下一個閑人。

浩浩蕩蕩的忙了一個多月近兩個月後,直到十月底,秋收才完全結束。

昌黎郡各個府庫裏幾乎都堆滿了糧食,薑林把明年需要的紅薯和玉米留下種子之後,其他兩個全部都給處理一遍,目的就是防止出現種子外泄的情況。

秋收結束,薑林又擴充了一下兵馬,虎賁親衛增加到五千人,虎豹騎擴充到兩萬人

隨後薑林又從屯田衛和各地城衛軍中挑選能力和忠誠度都出眾之人加入麒麟衛,麒麟衛也變成了三萬人。

緊接著,薑林又募兵三萬,他先交給鄧茂訓練,等訓練的差不多的時候,就把這些新兵補充到各地城衛軍和屯田衛之中。

這些瑣事都處理完成,時間已經來到了十一月中旬。

這個季節整個大漢都已陷入了冷靜模式,薑林也把目光再次放在遼東三郡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