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屁的讀書人(1 / 2)

漢朝的賦和稅是分開的,稅就是指田稅,商稅,鹽稅等等,和農民有關的就隻有田稅了。

至於賦,說的是口賦,漢朝律法規定,不分男女,從15歲至56歲期間,每人每年必須向官府納一“算”錢,稱“算賦”,當時的一算是120錢。

至於未成年的兒童為“小男”、“小女”,他們的人口稅叫做“口錢”,口錢從3歲起征,直至14歲,每人每年交納23錢。

算賦和口錢加在一起,俗稱口賦!

除了賦稅,大漢百姓最害怕的其實是徭役,徭役有三種,分別是有正卒、戍邊和更卒。

更役就是每個成年男子每年在本縣服1個月的無償勞役。

更役包含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橋修路、治理河渠、轉輸漕穀等勞動。

戍邊亦稱徭戍或屯戍,即到邊疆從事“守徼乘塞”,漢律規定每人一生必須戍邊1年,若逢邊防緊急,則須繼續留守6個月。

戍邊也是大漢守邊將士的主要來源,對於百姓來說,也是危險最大的徭役。

至於正役就是1年在當地接受軍事訓練並負責地方治安;1年赴京都作衛士,負責保衛都城、守衛皇宮、陵苑,或為諸官府服務。

這個時代大部分兵源都是服徭役的百姓,戰鬥力自然稍顯不足。

而現在薑林在北方四州實行的是募兵製,這些士兵經過長時間訓練,戰鬥力自然是遠超其他諸侯的士兵。

而對於百姓來說,取消了口賦和徭役,那他們的生活的壓力自然是小了不少,即使田稅提升了十倍,他們也是血賺。

而對於朝廷來說,雖然沒有了大量的勞動力,但是卻十分有利恢複民間的生產。

至於當地平時修橋鋪路,開挖水渠怎麼辦,薑林也給了方法,一是使用戰俘,另一個就是用花錢雇傭百姓。

這裏麵的利弊自然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但是薑林知道,這樣才能更快的提高社會的生產力。

讓精銳的士兵去打仗,讓熟悉農桑的百姓去耕種,讓那些工匠去修橋鋪路……

兩人聊了沒多久,李二伯的兒子李強就端著一大盆黑乎乎的稀粥走了過來:

“爹,單兄弟,吃飯了!”

李強拿起一個大瓷碗,先給李二盛一碗,然後又遞給了單福一碗:

“單兄弟,家裏沒有什麼好東西,你湊合著吃一點!”

單福這些年走南闖北,也是吃過不少苦頭,這種農家飯食他也是吃的習慣的。

徐庶低頭吸了一口粥,這粥是用磨碎的糜子煮的,之所以磨碎是因為這樣更容易煮熟煮爛,比較省柴禾。

這粥比較刺嗓子,但是因為磨的比較碎倒也能喝的下去,粥裏麵還有一些曬幹的野菜。

徐庶咂咂嘴,滿臉笑意的說:

“李大哥,這粥味道不錯啊,我肯定要多喝一碗!”

李強本來還以為徐庶喝不慣,但是他聽徐庶這麼說頓時放下心來:

“盡情喝,要是不夠我再去煮!”

隨後李強又端出了一簸萁(boqi)的黑色窩窩頭,然後從裏麵摸出一個雞蛋遞給徐庶說道:

“單兄弟,我們家裏也沒有什麼好東西招待你,這個雞蛋你墊墊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