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義父在上,請受孩兒……(1 / 2)

這個時代運送糧草與薑林前世可不一樣,沒有火車,沒有輪船,沒有高速公路,甚至有的時候連平整的土路都沒有。

所以這個時代打仗,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糧草的運輸,消耗頗為巨大。

《管子·參患》裏就有關於糧草消耗的記載:

“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

出一次兵就會耗費十年的積蓄,打一次仗,幾代人的家底都抵不住消耗。

有很多人好奇,平時也就那麼多的人口,糧食也基本夠維持日常生活了,為啥遇到戰爭突然糧食就不夠吃了?

難道是士兵們打仗太累了,吃的就比平常多了嗎?

雖然,士兵打仗,消耗的糧食確實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是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何況上了戰場不可能沒有傷亡,有士兵傷亡,那麼需要吃飯的人也就變少了,但是這糧食為什麼不夠吃呢?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負責運輸糧草的民夫。

他們負責為前線士兵提供糧草,會受到戰爭持續時間和路途的影響,尤其是對於路途遙遠的情況,消耗很大。

漢朝時期的一場邊境戰爭,前線士兵對於糧草的消耗隻占百分之五。

比如說運送的糧食為20單位,但是運往前線給士兵的可能隻剩下1個單位了。

因為負責運輸的這些民夫在路上也需要吃飯,不僅包括去的時候要吃,回的時候也不能餓著吧,還有負責運輸的牛和驢等牲畜,自然會消耗大量的糧食。

還有明朝的一個記載,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的時候,軍隊數十萬,運輸糧餉的民夫總數差不多達到六七十萬,才能保證補給充足。

漫長的運輸線,民夫運輸途中要吃飯,等於消耗了一部分糧草,還有幾十萬匹拉糧食的驢,也要吃草料的,這樣一來光是這個運輸成本,就消耗了很多糧草。

而且國家一下子抽調這麼多的民夫,民間隻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如何去照顧莊稼,莊稼產不出糧食,前方士兵還急需糧食,這怎麼能夠呢?

所以就是這些原因,導致古代每一次打仗都要消耗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積蓄。

漢武帝北征匈奴,封狼居胥,那可是消耗了文景兩代皇帝的積蓄,就是這樣,漢武帝晚年,民間已經隱隱有些支撐不住了。

這個時代,除了薑林外,其他軍隊運輸糧草都是征調民夫,就是呂布也是不例外。

所以薑林說讓呂布帶著大軍沿著絲綢之路出發攻擊呂洲的時候,他第一反應就是糧草的問題。

從長安送糧草到呂洲,那一萬石能剩下一石就不錯了。

所以在呂布的眼裏根本不可能。

薑林倒是有解決的法子,其中一個就是學習一千年後的成吉思汗,利用耐力超強的蒙古矮馬。

這種矮馬全部選擇母馬,這種母馬十分容易養活,對於食物的要求也不多,並且她們產的馬奶也能做食物。

同時也不用帶太多的糧草輜重,走到哪裏搶到哪裏。喵喵尒説

但是薑林並不打算用這種方法,他有更好,更方便,子孫後代都可以使用的方法。

“什麼方法?”

呂布聽到薑林說他有解決糧草運輸的方法,立馬有些焦急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