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整一個小時的炮火無差別飽和攻擊下,法國軍隊的工事再也不能被稱為了工事。本來這些西多舍爾的工事最早是由法國殖民軍隊修建的。在法國高層戰壕站的戰術思想下,法國陸軍軍隊的戰鬥力不是看誰的裝甲力量強大,誰的攻堅能力強大,而是看誰的戰壕修的堅固。而士兵在新兵連上的第一個訓練就是挖戰壕,軍官在軍校中學的第一堂課就是防禦工事的結構,布置,設計,以及構圖。
防守,防守,對於法國軍隊第一要務就是防守。這就像法軍在法國與德國邊界修建的那條著名的馬奇諾防線一樣,陳舊的僵硬的軍事思想讓法國軍隊最早被德國在戰爭中打的滿地找牙。這也讓法國軍隊成為了德國人勝利的基石。
論道戰爭法國軍隊卻是是落後的很,但是對於常年溱陰在修防禦工事之中的法國軍隊,這防禦工事確實修的tm十分變態。這西多舍爾雖然隻是一個小城,但是外圍的工事卻是修的相當的堅固,戰壕修的是四通八達,而且戰壕的牆壁都用鋼筋和混凝土進行了加固。在非洲這片土地上,想尋找鋼筋和水泥那是相當的困難,而且用水泥那就需要用水,而且還隻能用淡水,在這片水比油都貴的土地上,這樣的工事造價要是能低了才怪。但是法國軍隊硬是用船運來了一船一船的鋼筋和水泥,然後把西多舍爾的防禦工事給修了起來。
說實話,光是這些防禦工事的成本比整個西多舍爾城的造價還要高。不過這似乎並不是法國將軍們擔心的問題,因為在他們的眼中,這樣做正是他們格盡職守對國家忠誠的表現。
這美軍進入了西多舍爾後,這座有看上去破費頗多的防禦工事的西多舍爾城正好用作補給基地用。於是財大氣粗的美軍也對這裏的工事進行了一番加固,讓這裏的工事更適於美軍的製式武器所使用。
但是就是這樣堅固的工事卻在美軍重炮的攻擊下,很快就分崩離析。法軍士兵再也不能毫無阻擋的在戰壕中穿行。因為戰壕基本都已經被炸的四處坍塌,本來連在一起的由鋼筋混凝土加固的戰壕都變成了一個一個獨立的散兵坑。而且到處都是被炸開花的螺紋鋼的鋼筋頭,這要是一不注意,紮到人身上就是一個血窟窿。
在炮火的震動下,法軍陣地前鋪設的地雷被全部引爆。讓法國軍隊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而法國軍隊在這一輪的炮擊中被炸死的則是達到了六百多人,這樣加上前次炮擊和美軍進攻中戰死的士兵,法國這兩個步兵團的傷亡人數則是達到了一千名以上。法國兩個步兵團加在一起也就四千多人,這一下四亭中直接就去了一亭。這還是法國軍隊占了地利之勢才出現的結果。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讓法國這兩個團跟美軍來個遭遇戰,那法國這兩個步兵團早就已經屍骨無存了。
工事雖然已經作用不大,但是法國這兩個步兵團的士兵還是都在美軍停止炮擊後都湧出了工事,而且這並沒有任何人催促。這也難怪,對於一入伍就接受戰壕戰訓練的法國軍人來說,敵人停止炮擊,那麼久意味著敵人的步兵就要上來了。而用手中的步槍去射擊敵人的步兵,這是法國士兵的天職。
不過現代戰爭中用於進攻的已經不不完全隻是敵人的步兵了,而是數十噸鋼鐵製作而成的坦克。盡管坦克對於步兵來說具有毫無疑問的絕對優勢,但是法國這兩個步兵團卻並未出現什麼慌亂的情況。
巴頓這次是下了全力,整個美國第二軍所有的坦克都衝了上去。這幾百輛坦克一起衝鋒的場麵用一句話說簡直是鋪天蓋地,坦克與坦克直接的距離隻有不到十米。其實要是美軍的對手隻要換一下,換成一個德國的步兵師,那美軍的這些坦克非得損失過半不成。因為這樣高密度的坦克進攻隊形無疑是德國那些追求射擊精度的炮兵最好的目標。坦克是靠移動來提高自己的生存率的。你把坦克搞的密度這樣大不是找打那還是什麼啊?
也就是財大氣粗的美國軍隊才能做出這樣的事情,要是那個德國裝甲指揮官敢做排出這樣的陣型,那麼他肯定是會被他的上司送上軍事法庭的。當然巴頓也不是不知道坦克密度太大的話,麵對炮擊將會出現重大的損失。可是巴頓欺負的就是法國軍隊沒有多少大炮。就在剛才美軍的超飽和炮火攻擊下,法國軍隊那十幾門105榴彈炮已經在陣地上變成了零件。此時法軍的陣地上除兩門105加農炮之外,就隻剩下二十多門六零迫擊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