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林長新對李三亮這個軍閥是看不上的,但李三亮接收了部分白鷹國的裝備,在曆次軍閥之間的混戰之中,也打敗了不少的軍閥。
在與南方軍的戰爭中,李三亮甚至以劣勢兵力擊潰了南方軍,覆滅了南方軍北進的希望。
而後來與大軍閥程一貫的戰鬥中,李三亮竟然一改往日的頹勢,麵對多次擊敗自己的程一貫,他竟然一舉殺敗了程一貫、奪取了程一貫不少的土地。
一時間,李三亮的軍力也是達到了巔峰狀態。
而此番,李三亮竟然拚湊了十萬大軍試圖襲擊北三省,自然也是做好了十足的準備。
光是看兵力!
三千北府軍對十萬軍閥大軍。
整整三十多倍的差距,這看起來就是無法獲勝的戰爭。
也難怪李三亮會有信心,櫻刀國也相信李三亮的十萬大軍能夠對北府軍構成一定的威脅。
畢竟北府軍能夠抽調出來的軍隊屬實是不多,這樣一個大好機會放在麵前,焉有不勝的道理?
縱觀古今,三千破十萬的戰例少之又少。
猶如滄海一粟!
不過也非絕對,在曆史的長河中就有一次足以載入史冊,改變了整個天下格局的戰爭。
此戰以少勝多,三千五百玄甲軍大破十萬大軍,進而讓李朝取代楊朝成為正統變成了大勢所趨,此戰就是“虎牢關之戰”。
在當時,整個天下的局勢已經大致明朗,竇建德的夏,王世充的鄭,李淵的唐,三足鼎立。
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帥,統率各路大軍,攻打王世充。
李世民於北邙山屯兵,指揮著士氣旺盛的唐軍,很快就掃清了洛陽城的外圍,將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城中。
王世充一麵堅守不出,一麵派人向竇建德求援,並且說出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麵對動搖的三足鼎立的局勢以及王世充的求援,夏王竇建德接受了中書侍郎的建議,決定聯王抗李。
畢竟唇亡齒寒,如果王世充沒了,下一個必是竇建德。
唐軍若挾大勝之勢,起兵來攻竇建德,那竇建德的大夏八九不離十要涼。
而且有句老話就叫做: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此時唐軍與王世充已經僵持八個多月了,唐軍與鄭軍兵困馬乏。
如果竇建德能夠一戰而下的話,或許能夠撿一個大便宜。
竇建德先是派遣使者去請求唐罷戰退兵,但李世民不搭理他,於是乎竇建德決定起軍增援王世充。
李世民得到消息之後,他將軍隊分為兩個部分。
李世民自己帶著3500人開赴虎牢關,剩下的人交給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王世充。
經過了長達一個月的糾纏,心急如焚的竇建德終於坐不住傾巢而出,戰陣蔓延了二十多裏。
而李世民卻穩如泰山,按兵不動。
竇建德的士兵,從早上站到中午,一直列著陣。饑渴,疲憊,一個個坐在那裏,爭的喝水,士氣衰弱不堪,甚至有人想要撤退。
這時候李世民立即率軍出戰,一千餘的玄甲軍,在程咬金,秦瓊的悍將的伴隨下,對竇建德的軍陣發起了衝擊,直接擊穿了他們的戰陣。
而側麵迂回的唐軍騎兵與玄甲兵進行合擊,徹底讓竇建德的大軍全麵崩潰。
竇建德也被唐軍生擒。
這一戰,唐軍俘虜了5萬名以上的士兵。
而王世充在聽到竇建德戰敗的消息之後,震驚到無以複加,最終隻能選擇投降。
這一戰是李世民軍事生涯的封神之戰,也是天下格局徹底定鼎之戰。
眼下的格局倒是與當初的“虎牢關之戰”有些類似。
隻是冷兵器時代被熱武器時代取代,像李世民那刀槍不入、來去如風的三千五玄甲騎在熱武器時代就像是活靶子,沒有半點用處。
但是,在熱武器時代並非沒有像玄甲騎一樣來去如風、刀槍不入的武器裝備。
這種武器裝備就是裝甲車、坦克!
而北府軍眼下並不缺什麼坦克、裝甲車。
sdkfz250型半履帶車、m4謝爾曼中型坦克……
這些刀槍不入的武器裝備,可不就是古代的重騎兵、也是戰場上“bug”一樣的存在。
如果這些裝甲坦克再搭配上p38閃電戰鬥機、b25戰略轟炸機的話。
那對於李三亮這些軍閥部隊而言,簡直是降維打擊。
如果這些武器裝備再配合上“閃電戰”戰術的話。
即便手中隻有三千部隊,林長新也有把握擊潰李三亮的十萬大軍。
當然,在上戰場之前。
林長新還需要一些時間,對這些部隊進行整合。
雖說北府軍的裝甲部隊才是駕駛裝甲車、坦克部隊的最佳選擇,但林長新並不想從前線抽調這些裝甲坦克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