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鉗形攻勢與反鉗形攻勢(1 / 3)

在一個戰場上投入數千輛坦克裝甲車,投入數千架戰鬥機進行戰鬥。

這在人類曆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在林長新的印象中,另外一個世界最大的坦克會戰是庫爾斯克坦克大戰。

從戰役規模而言,庫爾斯克坦克會戰是世界上最殘酷的坦克絞殺戰爭。

甚至兩個國家戰爭的勝負都將取決於庫爾斯克會戰的結果。

在這一戰中,另一個世界的漢斯國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為主。

其共集結了17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和18個步兵師,。

配備了有700輛坦克、2050架作戰飛機,約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其總兵力達90餘萬人。

除此之外,他們還大量裝備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強擊火炮。WwW.com

其中,“虎”式坦克裝有88毫米的大口徑火炮,火力十分猛烈?

同時,由於其前裝甲厚達100毫米,具備較強的防護能力。顯然,t-34坦克相比,“虎”式坦克占據了相當的優勢。

漢斯國這一戰的戰略意圖是擺出鉗型攻勢,從南北雙方同時夾攻庫爾斯克。

在戰區南線,由第4裝甲師和肯布夫集團組成的南方集團軍16個師的兵力,在漢斯國元帥的指揮下,由南向北進攻。

在北線,克盧格元帥指揮中央集團軍15個師的兵力,由北向南進攻。

此外,漢斯國還準備了20個師為戰略預備部隊。

按照其作戰計劃,兩支部隊將在庫爾斯克以東會合,完成合圍。

為了應對漢斯國的攻勢,黑熊國的最高統帥部決定以牙還牙,傾全力與敵人對抗。

黑熊國的戰略部署是:由己方率領中央方麵軍6個集團軍防守北線,另外一名將領率領沃羅涅什方麵軍6個集團軍防守南線;以草原方麵軍為戰略預備隊。

此戰,大熊國投入的總兵力為133.6萬人,配備36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2萬門大炮和3130架飛機,總指揮由某位極為出名的元帥擔任。

戰爭一觸即發,漢斯國以坦克為先鋒,大量步兵緊隨其後發動了強攻。

各路進攻的坦克排成楔形,以每平方公裏100輛的密度實施衝擊。

與此同時,120架轟炸機在戰鬥機的掩護下對敵軍陣地展開了極為瘋狂的轟炸。

而堅守在第一道防線的大熊國軍隊也是和漢斯國軍展開了敵眾我寡的激烈戰鬥,他們憑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裝滿汽油的燃燒瓶給漢斯國以迎頭痛擊。

一時間,整個戰場上硝煙彌漫,火光衝天。

炮彈的呼嘯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自動武器的射擊聲以及坦克馬達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

其過程可謂是驚心動魄。

此戰,漢斯國之所以落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漢斯國ss裝甲軍團與大熊國的第5近衛集團軍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坦克遭遇戰。

這一天,黑熊國軍方出動約850輛坦克,漢斯國軍方則投入了約650輛坦克。

雙方在15平方公裏的戰場上,進行了一場坦克“肉搏戰”。

盡管漢斯國的虎式坦克攻擊力極為強悍,但其行駛速度每小時不過20公裏,加之漢斯國的戰線狹長,500至700輛坦克擁擠在一起,難以發揮優勢。

而大熊國軍隊則是抓住這一機會,他們決定以快製慢。

戰鬥一開始,大熊的坦克就開足馬力衝入敵陣,利用其t—34坦克的靈活性,以近戰消滅“虎”式坦克。

這一大膽的戰略令漢斯國軍方始料不及,頓時陣腳大亂。

最終,在一片混亂中,ss裝甲軍遭到重創,此戰局勢扭轉,漢斯國最後也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戰中落敗。

曆時50餘天的庫爾斯克會戰最終於1943年8月23日,以大熊國的最後勝利而宣告結束。

說起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很大部分就是因為漢斯國最高執政官的“猶豫”與“微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