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宦官那邊,聯姻則更多隻是權宜之計。
“少君處境艱難,我也僅能提供少許思路,姑且試之。”荀攸開口道。
楊明聞言大喜,當即起身道:“願聞其詳。”
“我有上、中、下三策,不知少君要哪一策?”
楊明麵露喜色,他當然是全都要。
“公達可一一詳述。”楊明找來坐榻,示意荀攸坐下來說。
“少君可知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荀攸坐下後便開口道。
楊明點頭。
申生為春秋時晉獻公太子,為麗姬譖言所迫自縊而死,而重耳出逃在外,後來返回繼位,是為晉文公。
“以少君如今作為,及冠之後求外放一大縣之令,甚至一郡太守皆非難事,若遠離中樞,想必那曹節也未必會阻攔,且曹節早些年得過重病,想必不出幾年自會病逝,屆時少君可用家族運作再回雒陽。”荀攸接著說道。
楊明聞言思索。
這和曆史中諸葛亮勸劉琦如出一轍,可以稱之為“避禍之舉”。
雖說曹節死後還會有趙忠張讓等人,但論政治能力,他們與曹節相去甚遠。
按荀攸所說,他再回雒陽,自然可以沉著應對。
這確實是一種方法。
“此為下策?”楊明開口問道。
荀攸頷首。
楊明見狀心喜,如果避禍之舉隻是下策,那中策和上策就更加值得期待。
“那中策是?”楊明繼續問道。
“以家族運作,為司隸校尉。”荀攸這次說的簡短。
楊明卻顯得很是興奮。
因為有曆史加成,荀攸的下策對他而言並不意外,但是這中策就十足驚喜。
甚至他此時也不得不感慨,謀士果然與常人不同。
東漢十三州,置十三州刺史,行監察之權,監察司隸的,便是司隸校尉。
再詳述一下,司隸校尉便是監督京師及京城周邊地方之監察官。
雖說它的秩僅有比二千石,不如一般郡守,但就和那北軍監侯一樣,位卑權重。
之前那王萌便是司隸校尉,王甫也因此權勢滔天。
“那上策是?”楊明聽完中策,對上策已是有點迫不及待。
“少君可知宦官也分派係?”荀攸反問道。
“中常侍呂強不與他們合流。”楊明回道。
“不僅如此,曹節王甫為舊宦,趙忠張讓位新宦,他們私下亦爭權不休。”荀攸繼續說道。
楊明若有所思。
“古來政治鬥爭,無非都是‘多立友,少樹敵’,若少君能與趙忠張讓結盟,那曹節自然不是對手。”荀攸終於說出上策。
新宦取代舊宦是趨勢,與新宦結盟是順勢而為。
而且楊明已除王甫,某種意義上與趙忠張讓等人利益一致。
隻要楊明不和那些極端士人一樣喊著除盡宦官,那趙忠張讓等人自然也樂意合作。
而且這麼做風險最小,故是上策。
“多謝公達指點。”楊明起身向荀攸行禮。
有了這閣樓三策,他對前路也看得更清。
不過他並未著急選擇,因為中策與下策,都需等他及冠之後才能執行。
並且三策各有利弊,他也需要多加考慮。
行完禮,楊明拍手,張遼又把梯子搬了回來。
下了閣樓,楊明親自送荀攸出楊府。
“此番多有得罪,還望公達原宥。”待把荀攸送上馬車,楊明躬身致歉。
荀攸擺了擺手:“少君並非池中之物,今日所言若能些許幫助,攸也榮幸之至。”
言罷,他便示意禦者駕車離去。
這反應,可不像什麼榮幸之至。
楊明目送荀攸,也並未在意,他如今的地位要荀氏為他所用還遠遠不夠。
一直到荀攸的馬車消失在視野中,他才收回目光。
既然憂愁已解,他也是時候收拾一番,準備去東萊與鄭玄會麵了。
。您提供大神肉末大茄子的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