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年。
這一年,李世民已經四十八歲了。
因為沒有參與征遼大戰,他的身體還算硬朗,但早年在戰場上廝殺留下的病根,還是侵襲著他的身體。
李世民已經明顯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
或許,朕已經等不到十年之後了。
想到這裏,他不由得悲從中來,不能自已。
這一年,韋安平也已經三十九歲了。
膝下兒女成群,就連孫子也都有兩個了。
不過,真正成材的兒女,卻隻有三個半而已。
大女兒韋妙竹遠走西域從軍,如今靠著鎮壓西域叛亂,以及打通西亞,因功獲封了安西都護府火器營都尉,專門掌管火器營。
小七韋巧兒繼承了母親的漫畫天賦,如今成了長安城最受歡迎的漫畫家。
小五韋晴雨則繼承了韋安平的學識和思想,成為了學堂裏的一名老師。
最後的半個,是他跟李彩瑜的兒子——韋佳麒。
當初取這個名字,就是希望他能夠成為“韋家”的麒麟兒。
韋佳麒也確實不負所望,剛剛成年就參加了當年的科舉,並且一次就考中了進士。
隨後就樂嗬嗬地去弘文館裏,修史去了。
對於他的選擇,李彩瑜是相當不滿的。
明明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也有能力,為什麼不去朝堂上做官,而是要躲在弘文館裏,當一個修史的筆吏?
不過,韋安平卻十分支持兒子的選擇。
反正他的權勢和富貴,都已經到達頂點了。
兒子再怎麼做,恐怕也沒辦法超越他,不如去另辟蹊徑……比如當個圖書管理員什麼的。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兒子有這個本事。
經過十幾年的觀察,韋安平發現……他確實有。
在弘文館裏修史,既是工作,也是學習。
等他有能力出來的那一天,終將會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除了子女,韋安平名下的產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許多工廠都從最開始的小廠子,慢慢發展成了一個產業。
比如香粉廠發展起來的調味品產業,還有藥材加工廠發展起來的製藥產業,以及印刷廠發展起來的出版產業。
這些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多到韋安平都有些記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產業了。
所以他很幹脆地賣掉了大部分。
倒不是他不想賺錢,而是再這樣賺錢,也沒有任何意義。
社會的財富,不能隻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裏,需要散出去,落到更多人的手中。
才能帶動起更多的消費和產業。
所以韋安平變賣產業的對象,往往都是那些跟了他十幾年的老員工,不少都曾經是工廠的負責人。
對於這些人,韋安平一向都十分大方,直接大手一揮,就把工廠賣給了他們。
到了最後,韋安平留在手裏的,就隻剩下長安城裏的一座酒樓“世外桃源”、一間書店“承乾書店”、一座印刷廠。
以及剛剛建立不久的蒸汽機工廠。
身為後世之人,韋安平當然知道……蒸汽機才是世界的未來。
所以那些舊產業,他都可以通通不要,隻留下這個未來就行。
隻要抓住了這波機會,將來能夠得到的收益,絕對是其他工廠無可比擬的。
經過這幾年的研究和實踐,最新款的蒸汽機已經可以縮小到水缸那麼大,而且從燒煤,變成了煤、油兩用。
反正隻要能燒開水就行了。
與此同時,各種型號的蒸汽機也安裝到了不同的機械上麵。
安裝在車上,就是蒸汽機車。
安裝在船上,就是蒸汽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