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降落的仰角比上一次要大,所以速度減小的比較快。
在即將接觸到航母甲板的時候,戰機就已經處於了失速的邊緣,隨時都可能因為升力不足而失速。
這種情況下,李治依舊沒有選擇給戰機提供動力,而是任由它繼續減速。sdLCΗxWz.cOM
這本來就是李治故意為之,自然也預料到了這樣的情況,所以沒有做任何的處理。
戰機再一次接近航母甲板,即將與它親密接觸。
眼尖的地勤同誌,發現這次戰機的高度似乎比上次還要低上一點,但是又懷疑自己是不是眼花的,畢竟這次比上次隻是低了一點點,肉眼是很難直接觀察出來的。
‘呲~~’
起落架上麵的輪胎再次和甲板接觸,在製動裝置的作用下,帶起了青煙。
這一次的接觸時間和李治預計的一樣,所以這次李治並沒有選擇再次複飛,並且就算這次和上次一樣,落點有著誤差,隻要不是特別大的誤差,李治也不準備繼續複飛了。
如果再次複飛,戰機的機翼很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形變,到時候別說迫降了,李治可能連彈射的機會都沒有。
在地勤和塔台的一眾飛行員眼中,戰機幾乎是在甲板的邊緣降落的,差一點點都會直接撞到航母上。
不過在青煙升起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次的降落成功了。
並且比上一次的落點更加的靠近甲板邊緣。
同時大家也明白了李治上一次為什麼要複飛,肯定是認為滑行的距離不夠,沒有絕對的把握,所以才選擇複飛。
他們並沒有設身處地,所以也不知道李治麵臨的具體情況,雖然認為上一次的降落就已經很好了,但是也沒有認為李治這是在做無用功。
戰鬥機總共三個起落架,降落的時候都是後麵兩個先接觸跑道,然後前麵的起落架才慢慢的落下。
由於甲板長度的原因,並沒有時間給李治慢慢的落下,因為這會增加滑行距離。
不過李治在降落之前,就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之前戰機即將失速的時候,他沒有進行任何的操作,為的就是這一刻。
並且之前加大降落的仰角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戰機降落的一瞬間,其實整個戰機就已經處於失速的邊緣了,飛機獲得的升力已經開始不足以抵消重力的影響了。
而由於蛟龍10采用的是後掠翼的設計,這就導致機頭首先無法抵抗重力的拉扯。
機頭開始慢慢的下揚,並且這個時候剛好後起落架接觸跑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後輪落在跑道上的時候,跑道自然也給了後輪一個向上的力。
這導致整個戰機的後麵都獲得了一個向上的力。
而機頭卻在慣性以及重力的影響下,比之前更加快速的砸向跑道。
沒錯,是砸向跑道,而不是輕輕的落下。
好在起落架有液壓減力係統,要不然就是這麼一下,估計就得把起落架給幹廢了。
所有人自然也觀察到了機頭的異常,畢竟機頭猛地向下砸的時候,動作是非常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