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節 對峙(2 / 3)

負責彈壓的葉正芳在各營斬殺了二十多個正在鼓動逃跑的士兵和下級軍官。何如賓的鎮標和家丁元氣未損依然保持著鎮定,使得整個大營一度混亂的氣氛終於安定下來。

何如賓將軍中主要將領全部集中到大帳中會議,討論對策。諸將一部分主張立刻全師東還,從石山衝開一條道路回瓊山安營休整,一部分主張就地對峙,明日再派人馬去攻打石山。沙見璧認為髡賊兵力不濟。據守石山的實際不過二千人,如果一次出動五千人進攻,同時命令在瓊山的留守部隊前後夾攻,完全可以迫使髡賊放棄石山。

但是大家對這個算術並不認可,因為今天一共派出了七千人,一樣被打得大敗。再派遣五千人又能有什麼用處?

“今日我軍犯了輕敵之忌。”何如賓道,“嚴將軍、沙將軍和李將軍所部是分三次投入戰場,每次我軍均不占優,敵軍以火器據寨死守,以逸待勞,我軍長途跋涉之餘以饑疲之兵攻戰,原本就力不從心,故而不能破敵。”

何如賓對戰場形勢的判斷還是很準備的,他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因為一時急躁,犯下了“添油”的錯誤。他不願就此退兵,一旦退回瓊山,髡賊卷土重來必將澄邁攻占,自己喪師失地,損折大將,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他力主在本地堅守,繼續派重兵打通與瓊山之間的聯係。他估計髡賊的兵力糧草有限,不可能長期分兵,隻要雙方僵持下去,髡賊必然要從石山退兵。

盤點糧草軍中還有十幾日的存糧,而澄邁縣內的糧庫也有不少存糧,統算起來全軍還能支撐半個月

“隻是這糧草……”趙汝義有點懷疑的問道。半個月的糧草儲備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人放心。

“三五天內,先全力將糧道打通!”何如賓道,“必要時候,再從海路運糧!”

“髡賊水師厲害,恐怕不能如意啊。”

“這是備而不用之策。”何如賓說著叫了一聲:

“湯將軍!”

湯允文知道這“好差事”必然是要找到自己頭上,當即站出來應了一聲:“卑將在!”

“水師從瓊山運糧,可有把握?”

湯允文不敢說“沒有把握”,隻好說:“此事可辦,然卑將所部船隻,曆年修船之費始終未足,可用之船亦不多……”

“海口尚有釘封的商船和漁船,你皆可調用。”

“是!”湯允文道,“請大帥即給令箭,卑將即刻派人回去辦理。”

何如賓道:“不,你親自回去辦理。我給你十天時間。必得將糧草送到!否則休怪本鎮指名嚴參!”

“是,卑將必不辱命!”湯允文又喜又憂。喜得是自己脫離了這個必敗無疑的絕地――他和其他將領幕僚不一樣,充分知道髡賊的軍事力量之強,官軍此次必敗無疑。憂得是海路供應糧食雖然不是絕無可能,但是能否在十天內供應得上卻沒有把握,官軍一旦大敗,自己沒能按期供應糧食就會成為何如賓推脫責任的借口。到時候百口莫辯。

當晚,湯允文就帶著自己的少數親隨在小英場悄悄坐上一艘漁船,乘著夜色沿著海岸線悄然離開,往瓊山而去。他的人馬由白沙寨千總陳人傑率領

為了接應海上的糧草,何如賓決定重新占領小英場。這次官兵充分吸取了教訓,不僅派出了二千人馬,還加強了許多火器,準備死守。

隨後的二三天官軍全軍偃旗息鼓,並不出寨廝殺,何如賓隻督促眾將不斷的修寨挖溝,重新整頓部伍。準備這樣休整幾天之後就親自率領鎮標和家丁為主力的重兵集團,一舉將石山的髡賊全軍擊潰,奪回石山,重建糧道。

營寨中忙忙碌碌,一片肅殺的氣氛,澄邁縣城內的一處院落中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這是本縣的首富人家的寨子,主人姓宋,亦有一個監生的身份。這次伏波軍圍攻澄邁,他守城出力最多,官軍一來他也很是巴結,將自己的私宅一部分拿出來供軍中的大官們居住。將軍們因為要掌握軍隊,同時要表現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的意思,所以隻有文官和幕僚們住了進來。宋監生也以這班幕僚作為“護身符”,招待供應很是殷勤。

此時常青雲、錢太衝和十來個平日裏較通聲氣的幕僚在宅子的主人宋宗會的作陪下,正在這所宅邸的花園內喝茶乘涼。這位監生老爺頗為風雅,又有幾個錢,宅邸亦有些許的泉石點綴,稍具園林之勝,在這南陲之地屬於十分難得的了。

因為是身赴戎機,幕僚們不敢公然招伎侑酒,隻是在花園裏擺下幾張桌子,擺些茶果點心,在月夜下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