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他絕不同意爹的“順應時勢”的說法。他要繼續和髡賊鬥下去!想到這裏,他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往自己下榻的寺院方向趕去。
天色已經大亮,距離虎門不遠的新安縣城裏家家戶戶門窗緊閉,手持刀槍的官兵和民壯在街道上奔走著,一派臨戰前的肅殺景象。m.X520xs.Com
縣衙的照壁牆上,血淋淋的掛著十幾顆人頭。其中一顆正是原來駐守這裏的官兵千總的。其他也不外乎是他的親信、親兵之類。
這裏又叫南頭城,因為是海防重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此設“東莞守禦千戶所”,萬曆元年(1573年)又在所城的基礎上擴建為新安縣城。南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外國船隻到廣州,須繞大嶼山經南頭入虎門才能進入珠江,故南頭有“全廣門戶”之稱。
不過,在元老院上次入侵珠江的戰役中,南頭卻沒發揮什麼作用。城上的大炮打不到航行的船隻,水戰更不是對手。所以隻是眼睜睜的看著珠江分遣艦隊從眼皮低下經過。
這一次,南頭的駐軍依然對入侵的元老院艦隊無能為力。但是它也沒有按照預計的那樣開城投降。新安縣城裏的帶路黨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新安縣令吳光旨新上任不久,年富力強,頗有進取之心。眼見澳洲人步步緊逼,城中人心浮動――他沒有見識過澳洲人的厲害,所以“精忠報國”的思維還很濃厚,因而暗中做了準備。原本已經做了帶路黨的千總邀請吳光旨赴宴,原是想演一出鴻門宴,沒想到卻被早有預備的劉縣令反殺拿下,直接砍掉了腦袋。
吳光旨是鬧流民最為猖獗的陝西調任來得,“禦賊”的經驗十分豐富。殺了千總和他的親信之後,他一麵逼迫城中大戶拿出錢財給駐軍發餉發賞,穩定軍心;一麵征集壯丁堵塞四門,準備灰瓶炮石。材料不夠便扒倒了不少民房。
到天光大亮的時候,城牆上已經是“刁鬥森嚴”、“嚴正以待”了。
這麼一來,倒是給原本準備入駐新安縣城的國民軍便被阻在城外。眼瞅著城門不開,呼叫城內投降不聽,反倒丟出幾個人頭來,帶隊的歸化民縣辦主任知道出了紕漏,趕緊派人去虎門報告石誌奇。
石誌奇知道國民軍沒有重武器,訓練也不足,難以擔當攻城拔寨的重任,隻得派了一個海兵排和3艘雙桅巡邏艇去新安增援。
南頭城就在珠江邊,巡邏艇開到岸邊,拋下船錨,便用船上的12磅加農炮炮擊南頭城,巡邏艇上的2門艦炮一起開火,沒幾分鍾便將南麵的寧南門上城樓打得千瘡百孔,燃起大火來。
縣令吳光旨很是鎮定,一麵指揮民壯滅火,一麵命令城上的兩門大炮開炮還擊。南頭城的城牆頂厚1丈、底厚2丈,內部夯土,外包青磚,抵禦實心彈的打擊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巡邏艇上一共隻有6門艦炮,形不成火力上的優勢,雙方你來我往的打了幾輪炮,雖然將城上的雉堞、哨卡打毀了不少,卻沒能動搖城上的防禦。
海兵排長見炮火並不能動搖防守,便準備著直接攻城,雖然他隻有三十人,但是海兵隊素來以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著稱,這種攻城拔寨的訓練不知做過多少次。有一套完成的火力壓製-拋射煙霧彈掩護-炸藥投送的破門攻城戰術,一箱高密度黑火藥足夠炸開大多數城門了。
然而歸化民縣辦主任卻不願意強攻,畢竟一旦武力破城,對縣城裏的公私生命財產都有很大的破壞,所以他主張再勸降一下,爭取兵不血刃的開城。
大炮聲已經停止了。吳光旨叫士兵們抓緊時間輪流吃早飯。寧南門外還有一道外關,叫迎恩門,吳縣令就在這裏主持抵抗。他的人馬不多,收編來得千戶所的戰兵雜兵不過五百人,加上動員起來的民壯一共不到兩千人。看似不少,然而城外髡賊火器精良,訓練有素,所以他沒有派兵出城反攻。
城外的髡賊不時向守城的軍民喊叫,勸他們將縣令、千總綁來投降,可以免遭屠戮。國民軍的士兵很多是農墾香港聯隊征發來得,平日裏經常來往於這一帶,和本地的百姓大多很熟悉。因而他們即使靠得很近,城上的壯丁和本地的軍戶士兵也不打炮,也不放箭,有時看見縣令的親兵不在身邊,便伸出頭來看國民軍,膽子大的還跟下麵搭腔說話。(未完待續。)
。您提供大神臨高啟明的文德嗣蕭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