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節 籌備婚禮(1 / 2)

相親大會圓滿落幕,最終登記的有七十六對,三位元老對這七十六對新鮮出爐的新人表示祝賀,充分體現“條件簡陋熱鬧湊”的套路。

相親大會算是圓滿結束了,杜易斌和王君頗為得意――雖然這事一波三折,但是最後還是辦成了,而且從效果來看,不是小好是大好。

一方麵宣傳機構獲得了極好的素材,秦瑞雨對此表示特別滿意,不但打算出專稿,上《羊城快報》的頭條,還準備出個號外的專號把這件事大書特書。充分體現元老院的“雨露”。對元老院的民政工作亦是很大的助力。另一方麵,這件事也切切實實的解決了一批歸化民的婚姻問題。特別是處於歸化民底層的一批人員的婚姻問題,雖然眼下解決的情況還隻能叫杯水車薪,但是至少讓其他人都看到了希望。穩定了社會情緒。而且通過這件事,實際也刺激了一部分對元老院持懷疑觀望態度的土著和新歸化民――自從相親活動開始之後,濟良所裏學員中的風氣大為好轉,卞有了希望人的觀念自然會轉變,這是做多少思想工作也比不上的。

接下來的工作,自然是風風光光的給他們辦一場集體婚禮,將這次的相親會推到最高潮,做一個完美的落幕。

三位元老在大世界的元老餐廳裏喝酒“慶祝”的時候,便談起來這後續的事情。

“集體婚禮倒是沒什麼問題,就算財政沒錢,我們可以去化緣――叫本地老財們出錢,算是讓他們行善。”秦瑞雨因為這事的宣傳價值很大,突然也熱心起來,“真正麻煩的事情在後麵。

“還有什麼麻煩事?咱們連媳婦都發了,婚禮都給他們辦了,總不能包養兒子吧?”杜易斌多喝了幾杯桑葚甜酒,臉都紅了。

“包養兒子倒是用不著,婚房呢?”

“見鬼!”王君把杯子重重的拍到桌子上,“忘了這茬!”

中國式結婚的重點是房子,即使在17世紀也不例外。這即有利益上的考慮也有現實意義:都結婚了卻不能同居那還叫什麼婚姻?

第一批相親的傷殘歸化民倒是問題不大,他們有政策福利可以享受,一旦成婚,民政部門都會發給一套住房。但是這一批可就是困難戶了。

“他們在臨高沒有房子?為什麼要到廣州解決?”杜易斌不解。

“有啊,但是很少。”王君久在工廠,對歸化民的生活狀況比基本上宅在農場的杜易斌要熟悉多了,“這些人大部分都是盧瑟,在臨高買不起房子,基本上是租房和宿舍。調到廣州工作之後全都安排在各企業機關的臨時宿舍裏。那種宿舍你也知道了,都是十幾個,幾十個人一大間的高低床,放個屁一屋子的人都聽得到,怎麼當婚房?”

“可我聽說有單間夫妻宿舍啊……”

“那都是給已婚的歸化民夫妻安排的,還有一部分是所謂的探親宿舍。隻能臨時借用下當洞房。”

“靠,這問題比包養兒子還難。”杜易斌開始撓頭了。

“這事單靠我們是解決不了的――不是說河南島上要蓋新市區,那裏會造宿舍吧?”

秦瑞雨點點頭:“是有這個規劃,聽說也開工了一批宿舍。可是這集體婚禮等不了那麼久吧。社會新聞的熱點都是有連續性的,一旦過時了就很難營造效果了。”

王君和杜易斌都沒轍了――房子這東西變不出來,何況婚房要有一定的私密性,還得有家居功能,很難隨便湊合。

秦瑞雨思索再三,說道:“我倒是有個主意,雖然說不上長治久安,也許暫時能湊合個年把,等著新宿舍蓋好。”

“這廣州城湧進來這麼多的機關,城裏的房子本來就不寬鬆,一下要又弄百多間房子,哪裏去弄?”

“寺觀裏的房子。”

杜易斌和王君臉上頓時都露出一種“你不是凡人”的表情來。

雖然元老們大部分都是無神論者,但是他們大多秉承著“信仰自由”“尊重宗教習慣”這兩大原則,寺廟道觀空房子多他們是知道的,但是把新婚夫妻塞到“清修”的宗教場所裏過日子,在王、杜倆人看來都是驚世駭俗之舉了。

“你們不要那麼驚訝好不好?”秦瑞雨笑道,“第一,寺廟宮觀在本時空出租房屋是很常見的事情,稍大些的廟觀都有這項業務――北京城的和尚還經營旅店呢――算不上驚世駭俗的事情。第二,現在正好有一批廟產房可以利用。”

“什麼廟產房?”

“你們久在廣州,對劉大府的宗教改革就沒耳聞?”

“喔,喔,你是說這件事。”王君恍然大悟,“三自原則下的公司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