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節 初到三亞(2 / 2)

當然,進一步擴大鹽化的產能總是一件好事,但是興建鶯歌海鹽場所需的人力物力令企劃院望而生畏。雖然現在企劃院的國企序列表裏有“鶯歌海國有鹽城”這個單位,但這隻是一個小型的鹽場。年產量隻和馬嫋鹽場相當。與其說是為了給元老院提供更多的鹽,倒不如說是為了給流放者一個就業基地。

當時給三亞的工業規劃中,除了田獨礦務局,真正實現的隻有椰產品加工基地這一項,目前海南島南部的椰子的貿易和加工中心就設在了三亞。另外一個規模工業企業就是亞力酒廠。

麵向南洋的貿易中心雖然一度受過元老院的力推,在締結各種貿易協議的時候都會把三亞列入“開放港口”行列中,但是事實是,除了誇克窮的勞動力貿易之外,大多數歐洲商船都不會把這裏作為貿易口岸使用。

元老院當初認為這裏既然是下南洋航線中的必經之路,曆史上也有南洋貿易船隻在此地停泊,那麼隻要政策扶持,自然就能在本地形成一個貿易口岸。

另一方麵是三亞尷尬的地理位置、元老們忽視了一個問題,歐洲商人在中國沿海尋找貿易港口的時候固然饑不擇食,連台南這樣的蠻荒之地也願意去占領,但是前提是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有選擇的話,人人都希望在靠近商品銷售地和供應地的港口貿易。而不是在一個轉手貿易港。

三亞偏偏就是一個不生產什麼出口商品,也很少消費進口商品的城市。這裏出口最多的產品是鐵礦石和各類椰產品,嚴格意義上說都不是商品,而是企劃院的物資。真正能向外商銷售的本地商品隻有亞力酒。

外商喜歡的各種出口大宗商品:絲織品、糖、朗姆酒、工業品、鋼鐵製品、玻璃製品、食品、瓷器……三亞很少有生產或者完全不生產。這意味著這些商品都必須從臨高和大陸上運來。

雖說企劃院和三亞特別市為了吸引民間資本到來投資辦廠,參與海外貿易,設立了很多優惠條件,包括低價的土地,稅收減免等等。倒也吸引了不少商人來三亞設立“有限公司”,但是許延亮在三亞轉了一轉,感覺本地製造業企業不多,大多是掛了個牌子的“公司”。而且也看不出“業務繁忙”的感覺。

農業口在三亞周邊花了大量的資源開辦“熱作園”,但是海南島的熱作條件遠不如東南亞,生產香料不論成本還是產量都不如印度和摩鹿加群島,而橡膠、可可、棕櫚油這些熱作在三亞種植的氣候條件多少有些不足,生產周期又很長。至今還形不成貿易規模。而且從長遠看,海南島也不是理想的種植地。

至於進口,直接在本地能消耗的商品就更少了。因為城市規模長期起不來,工業水平有限,三亞迄今為止的正式的居民不過五萬人,主要是礦務局務工人員和企劃院安置在周邊農場的農業移民。其本身消耗的物資並不足以支撐起充足的進口。目前三亞進口的大宗“商品”隻有勞動力和稻米。前者因為礦務局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不斷下降,也處於衰退中。

對於英國人、荷蘭人來說,去臨高或者去高雄,並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但是在貨物選擇上卻有了很大的餘地。盡管企劃院一度也曾經企圖使用關稅來調解商船的去向,但是一個事實就是既然外國商船可以直接把貨物運到臨高去,為什麼非要他們在三亞卸貨,徒然增加一道裝卸和轉運的成本呢?

這在成本上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通的,所以當初元老院寄予希望的三亞便陷入了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王洛賓離任之後,這裏更是少有人關注。

計劃永遠很豐滿,現實總是很骨感。許延亮到三亞幾天,深刻體會了這句話的意思。

“看來舊時空三亞不是一個工商業城市,這個時空我們也沒這個神奇得力量啊。”他暗暗說。

舊時空三亞可以搞旅遊,搞房地產,在本時空這些至少也得是一百年之後的事了。再說就算本地真能搞這些,和南洋公司也沒什麼關係。

許延亮不禁懷疑起了將總部設在三亞這個決策了。要說優勢,大概就是本地有良港,房屋土地也有相當的富裕。還有便是氣候風景宜人了。

。您提供大神臨高啟明的文德嗣蕭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