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渠和水輪機的工程進行的時候,磚木結構的廠房也在緊鑼密鼓的施工中。廠房采用的是在臨高已經非常成熟的木結構桁架式房屋,房屋的整體框架是鋸木廠根據設計圖紙加工好的預製件,送到工地上拚接安裝,一個手藝熟練,人手充足的安裝隊用不了一周就能把房屋的框架搭建起來。然後泥瓦工用紅磚砌牆,要不是考慮到廠房的防火性,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木板龍骨牆來建站。成本可以更低。
桁架結構的房屋的最大好處就可以建造大跨度的無障礙廠房,不需要太多的梁柱來進行支撐,這對需要布置機器的車間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廠房修建完畢之後,又換了一批工人來組裝設備。
機器是裝在箱子裏運到南沙的,小心翼翼地卸下來,送到廠房裏開箱組裝。村民們好奇地看著這些工人--他們和前麵大多還操著廣府白話的建築工人不太一樣,幾乎全部說得是“澳洲官話”。雖然也穿著差不多的工作服,留著“髡頭”,但是這些人更為壯實,渾身都散發出一股“與眾不同”的氣質來,有人說,這些裝機器的,都是“陳髡”,比挖水渠蓋房子的“新髡”資格更老。
“陳髡”組裝機器設備更快,到六月底的時候,機器設備已經全部安裝完畢。這一天,鄒楓進行了第一次水輪機測試。打開閘門之後,河水流入導流渠內,開始推動水輪旋轉。漸漸地,水輪達成了操作速度,動力傳動係統正常的運作起來,天軸快速的旋轉著,整座廠房都開始微微的震顫起來。有些人趕緊跑出了屋外,實習小組卻在廠房裏一動不動,仔細觀察著天軸的轉動情況。
在的鄒楓示意下,工人們依次拉動連接杆。將傳動皮帶連接上設備,設備開始空轉起來,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女孩子們仔細的看著設備運轉情況,隨時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陳霖看不懂這些,但是從鄒楓和女孩子們的表情,大概看得出運轉情況良好,他微微鬆了口氣。從開工到現在,已經花去了幾萬兩銀子。雖說大多是吳舅爺的錢,可畢竟自家也是參與的,真搞壞了陳家以後顏麵掃地。
測試的狀況大致滿意,接下來就是試生產的階段。陳定從四鄉收購了不少棉花,運到了工廠。
在舊時空,棉花被運到紡織廠之前,基本已經在產地進行過軋棉工序,清理掉了棉籽,不過在本時空,軋棉機隻有元老院才有。為了提高效率,這道工序是挪到工廠來做得。
在軋棉機去除掉棉籽之後,棉花被送入了“清花車間”。清花車間並不在室內,因為這項工作塵土飛揚,所以清花是在空地上搭建的一個大號的蘆席棚內進行的。由於水輪機的動力還不足以驅動清花機,所以這道工序是純手工進行的。棉花被放置在木架上,工人們用竹棍進行敲打,把混在棉花內樹枝、樹葉、昆蟲和泥土等等雜質清理出來。清花的工序不需要技術,對體力的要求也不太高,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大多又婦女們從事。在這裏,安玖也要求多雇用婦女來做這項工作。
“紡紗織布的活要女人來做也就是了,這是力氣活。”陳霖覺得不可思議。
“誰說女的不能做力氣活了。”安玖說,“再說這活計也不算費力。”
陳霖心道這都不算費力啥算費力,不過他也不敢和這“首長的學生”爭辯,隻是唯唯諾諾。
清理完的棉花被混合在一起,開始了第一道工序:梳棉。
不管采用什麼工藝,何種設備。棉紡的基本工序就是四道:梳理、並條、粗訪、精紡。
“開始投料!”黎唐喊了一聲,開始操作順棉機。招募來得第一批工人圍在她周圍,看著她的操作。
她把梳理過的棉花送入梳棉機,棉花經過機器上一層層彼此交錯相對的金屬耙齒把糾纏在一起的棉纖維拆解開並排梳理。
“你們看,經過梳理的棉花,纖維之間已經是大致是平行的了。”她指著從機器裏出來的產品,這些棉花已經成為質地鬆垮的條狀物,行話稱之為“梳條”。
黎唐熟練地拿起梳出來梳條,幾個一組的裝入並條機,羅拉加壓並和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並條工序。並條工序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梳條的強度,這個工序會反複進行幾遍,具體次數和並條的數量視原料和生產工藝情況來決定。
並條之後的棉條裝入一個叫做“引撚罐”的轉動容器進行“弱撚”,在弱撚的過程中粗紗機羅拉將棉條牽伸拉長,棉條要比並條之後已經細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就是粗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