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戰俘改造(1 / 3)

★隨夢★全文字手打更新最快★шшш.★

第二百七十七章戰俘改造

根據遠東特工委的“獵熊行動”的戰俘管理改造計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和沈陽軍區,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濟南軍區以及各個生產建設兵團的政治部,派出強有力的人員組織領導力量,負責這些蘇聯戰俘的管理和改造。各個戰場的蘇軍俘虜很快的被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地方,交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遠東兵團政治部俘虜管理處的各個蘇軍俘虜收容所。由他們進行專業管理。

同時,遠東特工委也派出了大量的以原蘇聯遠東紅旗軍區政委華彼諾夫斯基同誌所領導的蘇聯**解放戰線的成員參與了對戰俘的管理。

蘇聯**解放戰線是在鄧峰為首的遠東特工委授意下成立的秘密組織,這些組織成員都是原蘇聯遠東紅旗軍區主和派的軍官,這個組織的上層軍官都是由華彼諾夫斯基推薦的親信,之後親信再推薦親信當然這個組織內部也有一些是遠東特工委安排的。但不管是經過推薦的還是安排的,這個組織的成員都要履行一個絕對必要的程序,就是交代自己所知道的有關蘇聯的機密情報和最少一名主戰派分子這些被他們舉報的主戰派成員的下場肯定是好不了的。

他們這樣做所得到的好處是可以秘密的履行放棄蘇聯國籍以對中國做出特殊貢獻的外籍人員加入中國國籍,然後秘密的為中國服務,中國遠東特工委保證,他們的待遇不低於在蘇軍的待遇,他們的子女可以選擇在中國或國外的大學學習,費用由中國方麵承擔。

中國對蘇軍戰俘管理也采用了和以往不同的管理方式。除了將校軍官外,對尉官以下的戰俘不按原來在蘇軍的軍銜和軍種以及被俘的地點進行管理,而是把從個各戰場上所俘虜的戰俘按蘇聯各個民族進行劃分管理單位,進行集中管理。由於完全打亂了蘇軍原有的編製和軍種,在各個蘇軍哈薩克斯坦人俘虜收容所、蘇軍愛沙尼亞人俘虜收容所、蘇軍立陶宛人俘虜收容所的這些蘇軍戰俘營的戰俘中,安排進去了大量的蘇聯**解放戰線的成員及這個組織的外圍人員。這些人將協助中國遠東兵團政治部俘虜管理處管理各個蘇軍俘虜收容所裏的蘇軍戰俘,做好這些戰俘的工作,使他們遣返回到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後,能夠成為本民族民族解放運動的一部分。這些蘇聯**解放戰線的成員也將隨著這些戰俘的遣返回到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組織領導本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

以蘇聯各個民族為戰俘管理單位進行集中管理戰俘,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但中國的這一管理舉措,深得蘇聯廣大的少數民族戰俘的擁護。中國俘管人員說,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更好的照顧各個民族的戰俘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才進行這樣的富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減少俄羅斯民族的戰俘對他們這些少數民族的戰俘進行種族歧視和各個民族戰俘之間的摩擦等等。

這也讓這些蘇聯的少數民族戰俘之間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親近感。而且生活上的確也真是方便了很多。他們深深的感到中國同誌的工作做的太細了,想的太周到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遠東兵團政治部俘虜管理處也盡可能的為這些戰俘提供較好的生活條件,各蘇軍俘虜收容所對這些蘇聯戰俘,實行彰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人道主義的“三個保障”:一是保障蘇軍戰俘的人格不受侮辱,不打不罵;二是保障戰俘具有較好的生活條件,物資供給略低於我軍戰士的供應生活水平,對於將校級軍官物資供給相當於我軍正團級生活水平;三是保障這些戰俘的身體健康,救死扶傷,治病救人。

這樣做的目地當然不是為養大爺,而是要向這些蘇聯戰俘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場上是威武之師,在戰場下是仁義之師和中國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在精神上感化他們,在物質上誘惑他們,使他們對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產生認同感,對中國的生活產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