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節 大會(三)(2 / 3)

“當然管用,一元能買一斤米呢。隨時都地買。”馬蓬看上去對他的質疑很不高興,“這東門市上這麼多商戶都是傻子?您老可別以為這是官府發的大明寶鈔。這可是首長們的發的。”

聽他的意思,短毛們比大明官府有信用的多了。不過符不二也不認為官府有什麼信用可言。隻是驚訝於馬蓬居然會這麼死心塌地的相信這群來曆不明的“髡人”。

“這就是德隆糧行了,流通券就是他們發得。”馬蓬說著指著前麵的一家大鋪子。這家鋪子比起剛才的合作社更加氣派,座落在三層台階上的兩層磚樓,寬闊的窗戶上麵奢侈的裝著漂亮的鑄鐵花紋的欄杆,門很大,門前一左一右放著兩個石雕的獅子。這個派頭連縣衙門都比不了。

“馬兄弟,這糧行咋不見買賣糧食的?”符不二嚴重的懷疑。喵喵尒説

“這裏是櫃麵上,交割貨物的都從旁邊那個門進去,裏麵是個大場院,大極了。”

符不二一看這糧行的陣勢就有點怯陣了,要不是有馬蓬在旁,估計就不敢進去了。裏麵是個很高大的廳,裝著一排當鋪裏那樣的木櫃台,隻不過沒那麼高而已。窗戶又寬又大,透進來的光線充足到讓他很不適應,滿耳隻聽到打算盤的聲音。乖乖,這糧行的陣仗可夠嚇人的。

最左麵的木櫃台上掛著個木牌子,馬蓬告訴他說這是兌換處,商鋪收了流通券,不想要的,就拿到這裏來換成糧籌,到場院裏就能直接換到大米了。

“這麼一元就能換一大斤呢。”馬蓬拿出了一張綠色票子,所謂大斤是指比這種500克的斤比本時空的斤要重,所以取名叫大斤。

符不二對大斤的事情是知道一點的,因為當初打發長工去賣糧的時侯長工回來就說過:短毛那裏不用升鬥,而是用秤直接稱重的。當時為了幫助土著們鬧清到底一大斤是多少,每個來賣糧的大戶都收到了一個標準一大斤的石頭秤砣。符不二家裏至今還放著那個石頭家夥,備著來年賣糧的時侯再用。

翻來覆去了看了半天馬蓬的幾張票子。符不二還是有些鬧不明白,不知道這張花紙頭怎麼能用出去,他模模糊糊的意識到,關鍵是這張紙能在這裏換到糧食。所以才商家們才肯收用。

“真是開了眼了。”符不二愈發堅定了要送幾個家養小子來學徒的念頭了,別得不說,這群短毛的彎彎繞就是比別人多。不過他又一想讓家養小子都學精了,兒子怎麼辦?還能鬥得過他們?自己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的,豈不是家產難保?宗族裏那群人,也不見得靠得住。但是要把自己的兒子送來學徒,他實在又舍不得。

從糧行出來,又在東門市觀光了一大圈,看什麼都新鮮有趣。心裏暗暗覺得自己這次來開會是來對了,光這點見聞就夠回去吹上個三年五載了。

看到紅霞漫天,天色將晚,便要回旅館去。馬蓬卻要請他吃飯:

“符東家,我過去也吃了你不少飯,這次就算我的了。”

符不二心想這窮小子現在稍微發達了點,必然是想在過去的東家麵前長長臉的,順著他就是。再說自己有些話也得飯桌上才方便說,當下答應了,先打發了家養小子回旅館去。

東門街的橫街遠端離得市中心遠些,已經接近東門市的外圍,行人不多,很僻靜。這裏開設的都是一些小鋪子,做得是百仞城裏的社員和勞工們的生意。有好幾家小飯鋪小酒館,此時都上了燈火,馬蓬平時下了班無事,就和幾個同事在這裏喝酒聊天,有時侯所長獨孤也會來參與一腳。同這家掌櫃和夥計都成了熟人。

這是一家小飯鋪店,規模很小,隻有六張桌子。進門的木櫃上羅列著一碟碟的涼菜,多半是本地的海味,用竹籠子罩著,還有一缸子鹹水煮花生――這些都是下酒菜了。

馬蓬進到店裏,叫跑堂的替他們找一個裏麵的位子坐下。要了四樣菜、一壺酒、兩碗魚生粥。兩人推杯換盞了幾輪,符不二才切入話題:

“如今你也是短毛這裏的差人了,日子過得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