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節 天地會的客戶們(2 / 3)

最有用的就是園子地了:種些蔬菜,再用菜地裏的南瓜之類的菜蔬養豬,這幾家佃戶才算能勉強維持。

吳南海心裏有了底,著手開始他的學田改造計劃。

這一天的早晨,一群百仞公社裏派來的勞工杠著工具,推著新出品的“紫電式”量產型獨輪手推車出現在縣西門外,幾個學習測繪的學生帶來了土法的測量儀器,隨後在喧鬧聲中,百仞-臨高公路上開始延伸出一條支線來,直通縣城的西門。

要辦事先修路,這是穿越集團辦實業的一貫風格。路大看著熱火朝天的修路工地目瞪口呆――天地會不是要幫忙來種地嗎?怎麼先把路給修到地頭了。他原本以為天地會會送來種子,再派幾個人過來指點這下,沒想到會鬧這一出。

趕緊帶著學田佃戶裏的丁壯都出來,迎麵看見了帶隊來的“吳首長”,身邊還站著他的二個兒子,背著綠色的挎包。路大剛要下跪磕頭,被吳南海攔住了。

“不必多禮,把佃種學田的各家佃戶都集中起來,我要清點人口,分派工作。”

“丁壯們俱已到此聽候首長差遣――”

“把女人、老人和孩子都帶出來。路甲,準備登記造冊!”

“是!”路甲從挎包裏取出個本子。

“小的這就去叫。”路大想這唱的是哪一處呢?腳下不敢怠慢,趕緊回到西門關廂的一條橫街上,把住在那裏的佃戶家屬們都叫了出來。老人女人孩子,一個不剩。

清點下來學田佃戶一共七戶,男女老少四十多人。一一查點登記。隨後路甲根據事先做好的方案,把人按照性別和體力狀況分派了工作。奇怪的所有的丁壯都被吩咐留下,等候通知。

修路隊在奮戰,這邊又來了新的作業隊。帶著工具、車輛和牛馬。平整土地,挖掘溝渠。原本亂七八糟,橫七豎八的田埂全部被鏟除掉,改成了四四方方的大塊方格田。原本簡陋的土溝變成了縱橫交錯,灌排分開的渠道係統。

接著又趕來了成群的牛。這些牛牽引著巨大的鐵木結構的農業機械――在柴油機和蒸汽機出現之前,美洲已經出現了大型的畜力農業機械,每台機械少則四匹馬,多側有十幾匹之多。路大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大型的畜力農業機械――這裏改成了用牛牽引。十幾頭牛一字排開在土地上拖著巨大的機械進行深耕的場麵使得許多路過的路人駐足觀望,久久不願離去。

整個改造工地喧鬧的就象一個馬蜂窩,這樣大規模的集中人力物力的進行農業生產的舉動,讓路大從心底裏感到了震撼:

“這地還能這麼種!”他嘀咕著。看見他家大兒子神氣活現的正在站在田埂邊,拿著個奇怪的東西在比比劃劃。小兒子拿著個木片,在上麵寫著什麼。湊過頭去一看,木片上用個大鐵夾子夾著紙,上麵寫滿了字和鬼畫符一樣的東西――他聽人說過,這叫什麼“大食數字”,是澳洲人用的數碼。路大連中國人的數碼都不認得,看到自己兒子居然嫻熟的書寫著,還不時和幹活的工人嚷嚷著什麼,心裏有點甜滋滋的――小子們都出息了!可是也有點酸溜溜的,自己這個當爹的一點長進也沒有……

他的感想沒有多久,學田佃戶的丁壯們就由路乙領著,全部被集中到百仞公社去了。在那裏將對他們進行為期十五天的天地會種田培訓。

參加培訓班的不止學田裏的佃戶,還包括參加天地會種植推廣計劃的其他客戶們。根據通知,每戶至少來一人,最多來三人。來得多半地主自己和家裏的壯勞力――小地主種地很多都是親力親為。符不二自己也帶著家裏的長工來學習了。

吳南海的課程重點推廣常見作物的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這些農法都是經過長期實踐被證明有效的做法。他早就發現臨高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極低,很多在明代已經廣泛采用的種植技術、農具在這裏全部不見蹤影。他曾經問過教諭,本地有沒有賣農書的,教諭居然說這裏根本就沒有書坊。要買書最少也得去府城。至於古代的幾部重要農書,大名鼎鼎如《齊民要術》連王賜這樣的讀書人都沒聽說過。

不用說21世紀的新式農業了,連17世紀的先進成果都沒吸收。所以吳南海搞得教材以簡單易學為宗旨,結合當時的先進農業技術,重點講授水稻、小麥和紅薯的種植技術。套用一句時髦的話就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

顯然,農業部門采取自己先種田,取得成績之後再進行推廣的策略還是走對了,否則以吳南海上課時候的某些奇談怪論,這些農民會相信他才怪。

吳南海一邊上課一邊擬訂播種計劃。他不準備給這些客戶太多品種的新作物。實際上,他傾向於讓他們變成單一作物種植農場。

水稻是糧食生產的重頭戲,吳南海打算今年在這些客戶的田地裏推廣矮腳抗倒伏水稻品種。根據本時空臨高的積溫水平遜於現代時空的氣候特點,采用稻-稻-小麥的輪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