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節 南寶布局(3 / 3)

黃天宇跟隨劉三去佛山的一大收獲就是招募來了許多陶瓷工匠。不少工匠雖然年老力衰,但是製瓷燒瓷的經驗非常豐富,有了這麼一批人,蕭白朗的陶瓷窯的生產效率突飛猛進,原本很多難以製作的異形件、超大件都能夠燒製了。但是這些還是掛釉的瓦器而已。沒有高嶺土的話,就無法製做瓷器的釉麵料。

從南寶開采來的高嶺土經過粉碎清洗被運到了陶瓷廠。蕭白朗把抽水馬桶的圖樣交給了手下的幾個老窯工。

幾個人看了半響沒說話,許久才由年齡最大的窯工。名叫李金泉的說話了:

“首長,這個東西我們沒做過,大件我等也作得來,隻是裏麵還有些孔竅。怕是一次做不成。”

“要多久才能做出來?”

幾個窯工把腦袋湊在一起商議了一會,說得二三周的時間。

“行,你們先做起來吧。”蕭白朗對做抽水馬桶的事情不感興趣,自己也懶得過問。幹脆就推給土著工人去作了。反正燒大型瓷器的經驗,穿越眾肯定沒有本時空的土著窯工來得豐富。但是瓷器

倒是莫笑安對這東西充滿了興趣。幾乎每天都來看進度,還不時的出出主意。但是他就是一純粹的外行,除了給窯工鼓勁之外派不上用場了。

但是折騰了幾天燒出來的東西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顯然蕭白朗認為抽水馬桶就是複雜一些的大型瓷器的概念是不準確的。最後還是求教於大圖書館,找資料。

一查之下才知道原來這衛生潔具的工藝還是相當複雜的,特別是表麵掛釉,其中的技術含量極高。穿越者當然不需要這麼高檔的表麵釉料,能夠保持清潔,便於洗刷就可以了。

以最簡單的衛生潔具的製造過程來說。多數衛生潔具都是采用注射成型的工藝,對穿越集團來說最有技術難度的是專用模具的置備。衛生潔具的成型好壞,主要就是看模具的製造水平了。

蕭白朗跑了幾次機械廠。在廠裏製造了專用的衛生潔具的模具。模型運回陶瓷廠之後,將石膏製成漿料後倒入固定的模具中,利用其膠凝性使其慢慢的在模具中凝固成型。蒸發掉部分水分後就做成了產品的石膏模型。

坯料製成泥漿,然後注入石膏模型中,利用石膏模型的吸水性使得貼近模壁的泥漿中的水分被吸收而形成一定的泥層,然後再把將餘漿從模型內倒出,貼在模壁上的泥層因脫水收縮而與模型分開從而形成青坯,這就成了半成品。

青坯在一定的條件下緩慢的脫水幹燥,在現代工廠裏有溫控的幹燥設備。在臨高就隻能用自然幹燥的方法,在專門的遮陽篷裏讓空氣和風來帶走水分。

青坯幹燥之後就是關鍵的施釉的工藝了。工廠裏一般采用的噴灑釉料漿的方式。此地沒這個條件。蕭白朗就采用了浸提式。把青坯裝在特製的架子上,在釉料漿裏反複的浸泡掛漿,直到表麵牢固的掛住了一層釉料。不僅是潔具的外表,在內部也掛上了釉。內部掛釉不是為了好看。而是便於排汙,防止汙物附著凝結。

掛釉之後就是入窯燒製了。很快就燒製出來了第一個成品,不過因為溫度控製的問題,模樣有些變形。經過幾次改進之後,終於燒製出了還算令人能夠接受的產品。李金泉知道他們花了很大的力氣燒製的東西居然是隻馬桶的時候很是不解――他實在搞不清楚為什麼一個馬桶要這麼複雜,還要用白瓷去做。莫笑安來看成品的時候他鼓足了勇氣提了出來。

“因為能夠賺錢。而且清潔衛生。”

李金泉知道清潔衛生的意思,但是對能賺錢這個概念卻鬧不清――一個馬桶,做得再好能賣到多少錢去?

“廣州那邊,最豪華的馬桶是啥樣的?”

這問題讓窯工們麵麵相覷,他們生活窮苦,多半是直接到街上或者野地裏解決,家裏有隻夜壺就算不錯了。

李金泉年齡最大,見識多些。他回憶起自己大概在十來年前在某個來窯場看瓷器的海商轎子裏見到過一個,是紅漆鎦金的,白銅的桶箍擦得發亮。

“這就是了,但凡有錢人追求生活享用總是無窮無盡的,既然能造紅漆鎦金的馬桶,我們也能用白瓷造――在澳洲,好的瓷馬桶可是值大價錢的!”說到這裏的時候他回憶起了自己某國外著名的品牌的衛生潔具專賣店裏的無力感,一個馬桶賣二萬――當時他一年工資也才二萬。

“小的們明白了。隻是――”有個年輕些的窯工提出了問題,既然是馬桶,為什麼底部不是密封的,而是有奇怪的彎曲的管路呢?這樣的話汙物豈不是要流出來,如何使用呢。(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您提供大神吹牛者的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