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節 文藝武器(2 / 3)

“被誰?”

“被曆史啊。”於鄂水說。

在丁丁的親自關懷之下,胡青白很爽氣的同意由國民學校的學生組成第一個合唱團。當下從學校的學生中選拔了有好的歌唱條件的男女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進行業餘訓練。

五百人裏,愛好唱歌跳舞的固然有那麼幾個,卻沒有懂合唱,至於看得懂五線譜,知道聲樂發聲和聲部的專業人員就更少了。

“現代合唱基本上是起源於教堂唱詩班。所以我們叫陸若華來教唱好了。”方非對缺少專業教師而苦惱的丁丁說,“我上次在臨高教堂聽到小唱詩班的男童無伴奏合唱,很美妙――的確有天籟之音的感覺。”

陸若華對要他幫忙搞合唱團的事情充滿了熱情――現在要他做任何討好澳洲人的事情,他都會毫不猶豫的去做。雖然已經有二位傳教士在傳教中死於黎區的疫病,但是他們二年來的傳教成果超過了大陸上的傳教士二十年的努力。

臨高的傳教事業蒸蒸日上,而且聽聞他們打敗了大陸上的大明朝廷,就要占領整個瓊州島,傳教區域將會進一步的擴大的時候,陸若華大張旗鼓的在百仞教堂進行了一次勝利感恩彌散。

當初在傳聞明軍要來進攻的時候,臨高教會就搞過好幾次聲勢浩大的彌散。還進行了大規模的聖像遊行來祈求勝利。其中起了主要作用的就是耶穌會的傳教士們。

傳教士們對穿越集團的打勝仗的期望是真心誠意的――隻有這些“澳洲人”繼續在臨高掌權,傳教事業才能日新月異。

令他唯一感到遺憾的是,這個新興的教區權力掌握在澳洲教會手裏,而澳洲教會卻不知為何,始終不向臨高派遣主教。一個沒有主教的教區,這也太不成體統了。

陸若華聽說澳洲人要搞個合唱團,當即答應全力幫忙。

“可惜,邁克爾兄弟不在澳門。”他有點遺憾的說道。

“他是哪位?”

“是我們的一位兄弟,有著美妙的歌喉。”陸若華無限神往的說道,“聽他領唱聖歌的時候,靈魂似乎飛升到神的身旁,沐浴在聖光之下……”

方非一聽有如此的人才不能錯過,趕緊問:“他在哪裏?”

“在果阿。”陸若華有點遺憾的說,“不過,那已經是五年前的事情了,如果他沒有蒙主召喚的話。”

果阿的環境並不適合歐洲人,許多歐洲人在當地病死。

方非在自己記事本上記下了這個人。提醒自己下次遇到何影的時候讓他去和耶穌會辦交涉,把此人指名調來。

“這夥神叨叨的家夥還是很有用的嘛。”

但是陸若華發現合唱團裏還有少女的時候,他表示反對――雖然修女院也有自己的唱詩班,但是教堂的純男聲唱詩班是當時聖歌演唱的主流。再者他認為男女聲一起合唱也不符合體例。

“沒事,你就分開教好了。男女大合唱也不是沒有先例。你要想法達成這個效果。”何影給他看了幾部演出中的大合唱的視頻資料。

陸若華已經多次看過澳洲人的神秘影戲,他知道這些真實的如同就在眼前的活動音像複製了澳洲人的生活狀況。

“能做到嗎?”

“能。”陸若華點了點頭,“但是……你們不是演出歌劇的話為什麼要合唱呢……”陸若華不知道這種吼叫般的合唱對澳洲人有什麼意義。

何影說:“因為我們需要。”

陸若華默默的畫了一個十字。

17世紀的專業水平也相當的厲害,幾天後,國民學校的合唱團就在臨高木偶劇團的小劇場為文宣部和大圖書館的元老們做了一次專場演出。文德嗣也被請來參加。

演出的曲目是:《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咱們工人有力量》、《沒有元老就沒有新生活》、《歌唱祖國》、《博鋪曲》、《田野上》、《伏波軍進行曲》、《軍艦進行曲》、《迎著旗幟》、《勇敢少年快去創造奇跡》。

盡管陸若華排練指導的合唱在元老們聽來還不夠雄壯,過於悠揚了一點,帶上了唱詩班的味道。

“好聽是好聽,但是不夠雄壯!”文德嗣在結束的時候指示道,“沒有突出氣勢來!”他接著說道,“太雕琢了!大合唱是一種群眾性的演出,要突出群眾性的特點,不要怕粗糙,關鍵要氣勢!”

他接著指示丁丁,要抓好大合唱這種文藝形式,所有的團體都要搞大合唱,不僅要內部搞,還要進行地區和行業的彙演,把聲勢搞起了。

“配合我們最近的大好形式,振奮人心。大搞唱澳歌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