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熔煉的時候,由工人不斷的用攪棒對坩鍋內的合金溶液進行攪拌混合。確認混合熔煉均勻之後,再將溶液傾入鋼製的模具,製成用來製幣的銀板條。
由於銀比銅、鋅的質量都要大,所以在混合熔煉的時候容易造成白銀沉底,其他金屬上浮的情況。如果沒有充分混合,容易造成第一條含銀量不足,而最後一條含銀量偏高。所以每一爐鑄出的銀條第一條的末端和最後一條的上端磨取少量粉末送去化驗,以確保銀條的成風比例一致。
鑄造出來的銀板條還不能作為衝壓材料,它隻是鑄件,還沒有經過“鍛造”的工藝。成品的板條被送到軋片車間,軋成一定尺寸用來衝壓的板材。相比起高溫高壓下處理鋼板來說,把延展性良好的銀合金做成厚度均勻、外表平整的板材對現在的臨高工業體係來說已經算不得一回事了。
接下來是衝壓。用衝壓機將板材衝出一個個圓形的光板,這就是各種硬幣的胚了。衝壓剩下的邊角料回收之後重新熔煉,壓成新的板材。
衝壓得到的銀餅坯用光邊機打磨除去毛刺,再送入酸洗車間清洗除去油汙。
衝洗打磨完成的光板被整齊地碼入卷邊機中。這種機器將一個個光板按住,然後對光板的邊緣進行強行擠壓,使其形成一道突緣。這道突緣在後世的硬幣上十分常見,可以保護硬幣圖案不被磨損。當然,這種設計在這個時空內是十分先進的。造幣廠在卷邊時還壓上細微的花紋,正常使用的話,花紋的磨損是肉眼難以察覺的,但是一旦被人用銼刀挫過立刻就會出現痕跡,這是為了遏製本時空非常流行的“剪邊”把戲。
卷邊完成的光板幣胚被一個個放入壓製機中。壓製機裝配著鋼質的硬幣模具,銀餅坯就被衝壓成硬幣了。
壓製出來的硬幣還需要經過一道秤重手續。衝壓硬幣的一個特性就是重量的精確性。但是在實際生產中,很難做到每一枚硬幣的重量完全相等。這就需要控製公差值。
工業口和金融口經過討論,認為以他們的目前的技術能力,公差可以控製在3‰以內。硬幣在專門的連續秤重機上進行秤重。秤重機的原理類似天平,硬幣落在機台上之後砝碼晃動在一定值之內,硬幣就會不斷的流下出口,一旦超過公差,晃動幅度就會打開另一個蓋板將硬幣排出。
壓製好的硬幣在由人檢驗後再次擦洗幹淨。以百枚一包用桑皮紙包裝密封打上財政省的戳,隨後被放入堅固的錢箱內封起來,送往中央儲備行設在香港的金庫裏,等候動用。
仲春時節的廣州,冬意未盡,尚有餘寒。一場淒風苦雨方駐,空中仍是陰雲密布,讓人心裏平添三分抑鬱。
此刻,在珠江入海口的獅子洋上,一艘噴煙吐霧的澳式自行船正在溯流而上。船舷邊,孟賢望著陰沉沉的江麵,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現在已經是D日後的第七年,西元1635年。即使按照大明通行的大統曆,時間也已經跨入了崇禎八年。
自崇禎元年起,大明北方災異不斷,崇禎元年大旱,三年大饑,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從中原至西北,赤地千裏,寸草不生。百姓流離失所,餓殍盈野。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隻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
遼東的後金又連年寇邊,朝廷對災區不僅沒有賑濟,反而要變本加厲征稅。官逼民反,無數活不下去的饑民揭竿而起,北方遍地煙塵,糜爛千裏,生民塗炭。
崇禎六年十一月,西北農民軍大批渡過黃河,殺入河南地區。
崇禎七年七月,後金二次入塞,蹂躪宣府、大同一帶。
崇禎八年正月,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裏眼、混十萬、九條龍、左金王、改世王、橫天王、順天王、過天星、射塌天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農民軍聚會滎陽,高迎祥部將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之方略。之後,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部南下鳳陽,掘了大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餘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擄走無數奇珍異寶。朝廷上下舉國震驚,朝野不少有識之士都在暗暗歎息:這大明朝怕是要完。
隨著大批的流民、縉紳、富戶向南方逃難,和諧太平的廣州城反倒增添了一份畸形的繁榮。元老院的產業紫明樓、紫誠記、大世界等生意興隆。同時,一批批生計無著的難民被海船運往臨高,享受元老院的雨露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