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節 發行前夜(2 / 2)

劉翔拿起另一份秘密報告,這是最新的廣州糧食庫存統計。取消牙商,建立兩個大宗貨物批發市場之後,強製性的規定所有大宗糧食交易必須在市場內進行銷售。外來的長途販運糧商,成批出糶糧食的農戶和地主,本地從事批發零售業務的糧行、糧店,都要在市場內進行。元老院的經營糧食的國有企業,合作社和大昌米行也在市場內開設了營業所。作為經營和幹預糧食貿易的窗口。

同時,通過工商聯合會和同業公會對城內的從事糧食批發、零售的大小糧食行糧店進行庫存統計,這麼一來,市政府算是大致弄清楚了廣州的大宗糧食存底,販運商、本地批發商、零售商的糙米總庫存大約有2600噸。這個數字,大約可以供應整個廣州市場一個月。

2600噸按照市政府過去對人口的估算,連一個月都支撐不了。不過林佰光認為過去的估算不科學。雖說總人口估計和統計的差別不大,但是每人每個月14公斤的吃糧數量偏高了。首先老人和小孩吃不了這麼多,其次城市居民每個月供應11公斤勉強也夠了。這城裏的貧困人口占到了一半以上,他們的日常吃糧根本達不到月11公斤的水平。此外,廣州的大戶人家大多有相當數量的存糧――這在當時是慣例,大戶人家往往囤積夠全家上下食用二三個月的糧食。此外他們還能從近郊的佃戶手裏得到糧食供應。糧食供應不成問題。由於到縉紳大戶的戶籍登記中還包括了大量的奴仆,每戶的人口少則二三十人,多則數百人,可以說減輕了相當一部分的供應壓力。

另外,過去廣州的一府兩縣留下的官庫糧倉,沒收“逆產”中的糧食,零零碎碎加起來也有七八百噸。這部分糧食中已經有一部分被撥出去作為廣州市政府的人員工資和經費使用了。現在還有大約200噸

除了這些本地糧食,廣州大世界的倉庫和香港島的上的倉庫裏,還儲存著這三個月來從東南亞和海南運來的糙米10000噸。這是劉翔和財經省扣在手中的王牌。為得是應對糧食投機。

每次重大的幣製改革,幾乎都伴隨著糧食等生活必需品的投機狂潮。特別是廣州城這樣的情況,就算從來沒當過商人的劉翔也知道是糧食投機的好機會。

廣東的糧食需要廣西供應,兩廣的六七月是早稻收割的時間,往年糧價到這個時候應該是下跌的,但是廣東本身缺糧,而廣西目前還在大明的治下――梧州已經設下了水卡嚴禁一切船隻上下行――通過梧州的糧食貿易也停下了。通常情況下,僅僅梧州糧食水運停運這個消息就足以引發糧價暴漲。

幸而元老院在取締牙商清理牙行欠款這兩件事上得到了潮汕糧幫的投桃報李,潮汕幫在市場上糧食批發價雖有小額上漲,卻始終保持穩定。潮汕幫也動用起自身商幫網絡的優勢,從廣東其他地方調運糧食供應廣州。這大大減輕了糧食供應壓力。讓在廣州全權主管經濟和貨幣政策的陳策不至於大規模動用儲備,而是偶爾通過合作社拋出少量糧食抑製下糧價的上漲幅度。

不過,僅僅依靠潮汕幫的“回報”是不夠的,商人道德是趨利性的,他們現在犧牲利潤,即是出於感恩的投桃報李,也是因為知曉元老院的暴力機器遠非大明可比。但是,一旦利潤夠大,無論是良心還是畏懼都不在話下。所以在遏製投機,保證幣值這事上要立足於元老院自己。

除了在香港島儲備大量糧食,企劃院同時從各地區向香港島調運食鹽、棉麻布匹、醃幹海產品和茶葉,隨時可以調入廣州來平抑物價。

為了有足夠的渠道來投放,除了批發渠道,在零售渠道上商業合作社、大昌、萬有在廣州全市範圍內通過接收盤讓、直接買進等方式突擊開設支店四十多家,零售網絡基本覆蓋整個廣州市區和近郊主要市鎮。為了保證鄉鎮供給,改裝了流動售貨船二十艘,全部配備了店員和貨源,在已經基本平靖的鄉鎮下鄉流動售貨。鄭尚潔指示售貨船,也可按照行情收購農村土產,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為貨幣下鄉做好前期準備。(未完待續。)

。您提供大神吹牛者的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