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條船雖然不算多,但是對於曆史上的東南亞貿易來說也不算少了。根據荷蘭人的記載,17世紀每年前往巴達維亞的中國商船在多得年景不過五六十艘,少得時候隻有一二十艘。當時中國-東南亞的遠程貿易量就隻有這麼一些。
元老院的到來,多少改變了這一曆史狀況。元老院的大量進出口貿易,特別是對大宗商品的巨大需求量,使得往來的船隻數量大幅度增加。而且未來在東南亞的幾個資源殖民地一開,對運力的需求隻會進一步增加。增加航運噸位事情應該從現在就開始著手進行起來。
企劃院給了他一份禮物,那就是當初饑餓行動中從西班牙人手中繳獲來的兩艘馬尼拉蓋倫船。這兩條船的噸位不要說在東南亞公司的船隊中,就是放在整個東亞、東南亞地區都是僅首屈一指的大型船隻。聖路易斯號載重800噸,排水量為1450噸,聖瑞蒙多號載重650噸,排水量1200噸。
這兩條船從1632年被繳獲之後,經曆了長達一年的維修和改造,在1633年被編入了聯勤直屬的運輸船隊,長期執行各種“戰略性”運輸任務。往返於濟州、三亞、高雄等地。在大陸攻略開始之後,又多次執行向廣州的緊急運輸任務。
不過,聖路易斯號聖瑞蒙多號雖然載運量很大,船體堅固耐用,但是受限於蓋倫船的船型和帆裝缺陷。航速過慢。在順風條件下,最大航速不過7節。平均航速不超過4節。裝卸能力也遠不如專門針對貨運優化過的T800。關鍵是它需要的船員多得離譜,遠航時每條船至少要二百以人才能正常運作。聯勤船隊的運力充實之後,洪部長“喜新厭舊”,南洋公司開張,這兩條船便從聯勤淘汰到了周圍手裏。
周圍實話說也瞧不上這兩條呆頭呆腦的大船――這船氣派固然氣派,但這船比之後來的“王權”“勝利”這樣的大型風帆戰列艦要顯得笨拙的多,也不能安裝太多的火炮――蓋倫本質上還是商船。
但是有總比沒有好,別得不說,整個東南亞公司的船隊裏就沒有比這兩艘更大的船隻了。最大的幾條中式帆船滿載的排水量也不超過800噸。現在這兩條船目前已經在香港入塢進行維護保養工作。預計到明年就能正式投入使用了。
“再改裝還是條蓋倫,”周圍不無遺憾的搖了搖頭,放下了船籍清冊。在內心,他的想要的是飛剪船,在他看來,這種英國人設計用來運送茶葉的快速商船是最符合他的需求的。
在他的心裏,未來的南洋公司不但要把持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還要仿效當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往事,擷取印度次大陸,把它作為元老院的未來皇冠上的一顆寶石。
普通的帆船,來往於東南亞和中國之間算是合格了,但是跑印度,甚至更遠的紅海航線就力有未逮了,六七節的速度充其量隻能滿足南中國海這片“內水”海域的貿易,去往印度和紅海沿岸,甚至進一步抵達東非都需要航速更快,適合遠洋航行的船隻。
周圍正在出神,有人進來通報:王愷來了。
“他來做什麼?”周圍有些奇怪。此人在部裏長期擔任貿易專員――經常往來於各個港口之間協調貿易和航運計劃,很少在辦公室。在殖民貿易部裏隻能算是點頭之交。不過他知道王愷對航海十分狂熱,大航海時代除了1代之外,2、3、4全都了如指掌,打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是他和周圍並無太多交際,更別說交情了。
大概是準備來南洋公司一展宏圖?說起來倒不是沒有這個可能。畢竟此人對航海的癡迷程度是有目共睹的,當初博鋪的造船廠還是個沙灘船廠的時候他就一天到晚往船廠跑,他還參與搞了個“大航海俱樂部”。當初立春號的倉促上馬和爛尾,都和這俱樂部的鼓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既然剛自立門戶就有人來插香入夥,也是個好兆頭。周圍立刻說道:“請他進來。”
幾分鍾過後,一個微胖略謝頂的眼鏡男出現在周圍的辦公室裏,手裏提著一個假名牌的公文箱。
兩人略作寒暄便各自落座,王愷環視四周,歎道:“想不到東南亞公司居然這麼寒酸!”
“這就算不錯了,當初我們還在集裝箱裏辦公呢。好歹這是個正經的房子。”周圍說著從抽屜裏拿出一盒“黃金南海”,“來一支?”
“不了,不了,”王愷連忙搖頭,“喝酒還是可以的,煙就算了。”他說著把公文包小心翼翼的放下,好像裏麵裝著什麼貴重的東西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