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節 籌備建廠(1 / 2)

“清初隨著十三行開埠貿易,以對外需求為導向的廣東手工棉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而那時候,廣東仍然不是產棉區。在1820s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可是將大量的印度棉花運到廣州的,那時候印度手工紡織業還未被徹底擊敗,不過這事兒並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實際上英國紡織業開始發展後,本土棉花也是不夠的,歐洲大陸又有法國做它的競爭對手,使得棉花價格飆升。最後,英國也是靠著美洲殖民地與對外征服不斷獲得棉花的。因此元老院也應當讓民間發展棉紡織業,當原料不足的時候,元老院的殖民將會獲得助力。

“並且,我們可是有賈卡提花機、寬幅布還有未來的化工染料。”穿孔卡已經成功誕生,飛梭也不是什麼特別難的工藝,化工染料一旦量產也都很便宜。印度布印染優勢在元老院麵前根本不值一提

“你找我過來是設計紋樣麼?”程米憐敏銳的察覺到了黎山的意圖,要知道消費品受歡迎的痛點除了成本以外還有設計,這三個機器幾乎都是圍繞著產品設計來做賣點的。

“那當然,我們幾個當中就你有一點美術天賦,所以需要你幫忙。”黎山說道。

“17世紀的歐洲暴發戶味風格麼……”程米憐腦中不自覺地浮現出了舊時空那些房地產樓盤的設計。雖然一直被藝術設計界批評,但不得不說,要是拿到臨高這個時代來看,似乎還蠻潮的。

“好了,這邊就靠你了,我和鄒哥過段時間要去廣州。”黎山拍了拍程米憐的肩膀說道。

陳霖叔侄和吳毅駿從臨高回來之後,並沒有立刻回南沙。而是在廣州開始了南沙紡織廠的籌備工作。

按照黎山和鄒標為他們的設計的紡織廠藍圖,南沙紡織廠的規模並不大,分為兩期實施。這是為了照顧到投資者的資金能力。第一期是紡紗,規模為八百個錠;第二期是紡紗兼織布,規模為一千二百個錠子和六十台織布機。

在廣州,他們召開了一個籌備會議,決定了各自的分工。

按照分工吳毅駿將留在廣州,負責建廠所需要的各種原材料和棉花的采購運輸工作;其餘人去南沙。其中陳家叔侄將開展征地、河渠開挖和廠房修建的工作。陳小兵負責和當地政府協調。紡工實習生四人小組將負責協助建廠和對工人的培訓。.伍2⓪.С○м҈

做好分工之後,陳小兵把陳霖找來,問:“你們村裏有足夠的房子麼?很快就會派遣工程隊和很多技術人員,都要有地方住。”

“不嫌棄的話,可以都安排在各家村民家裏借住。”陳霖說,“祠堂、絲製作坊和墳院也有房子可以借住。就看來多少人了。”

“人倒不算太多,三四十吧。隻不過來來去去,借住別人家裏也挺討人嫌的。”

“那就安排到墳院去把。不講究的話,墳院的陽宅住上百十來人也沒問題。”

因為工場要修建在南沙的土地上,吳毅駿雖然在當地買了不少地,但是這些土地種棉花沒問題,做廠址未必合適;而且水力機就牽扯到河流的使用權問題。吳毅駿雖然是投資人又是陳霖的親戚,但是這種事親兄弟也得明算賬。這就涉及到陳家在新棉紡廠的占股問題。

吳毅駿對這事倒是頗為豁達,表示如果廠房用地需要另外購買他可以花錢,而且可以白給陳家家族一股,作為他們協助開廠的報酬。

南沙紡織廠的總股數是十三股,陳家一文不出就能占一股,算是很優厚的條件了,但是陳定叔侄卻遲疑了。

倒不是嫌棄條件不好,而是這裏麵牽扯到了一個要命的問題:陳家到底誰說了算。

南沙的陳家不是一個“家”,是一個“族”,包含了好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理論上說南沙村的“陳家土地”都是屬於“族”裏。不管買地或者開荒的時候具體出力出錢的人是誰,要處置土地的時候都得族人同意才行。

眼下族長空懸,“掌案”被二叔竊據。他和三叔和吳毅駿簽訂的任何合約,二叔陳宣都可以宣布不作數。事他可能辦不成,但是作梗是絕對沒問題的。

而且二叔背後還有個女澳洲人撐腰,陳小兵說到底也隻是“假髡”,李幺兒真要出麵力挺二叔,陳小兵出麵也沒用。

陳霖他把自己的擔心一五一十的和吳毅駿說了。吳毅駿也覺得這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便帶著陳霖向陳小兵問計。

“……如果這陳宣不配合,在南沙不論是買地還是修渠蓋房子都辦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