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縣城,天色已晚,黃文騰已經回來了,見黃羽墨又是早出晚歸的一天,關切的問道“今天有收獲嗎?”
走了一天,黃羽墨有些累了,靠在椅子上有氣無力的道“小筍已經破土了,過幾天就可以安排人去扯了,作坊就可以建在驛站旁邊,那裏空地夠大,到時運送交通也方便。”
“行,明天就安排上,醃製的壇子,我已經打聽過了,之前的窯廠主逃難去了,好在還有幾個師傅留在村裏,明天就讓他們燒些壇子出來。”黃文騰點了點頭道。
做酸筍對黃羽墨來說已經是熟得不能再熟悉了,可那麼一大片山的小筍可不是個小工程,當然得有幫手,除了大丫還得挑上幾個能幹的。
黃羽墨他們不會長期留在這,自然要找幾個信得過的人來學,這事得交給黃文騰,最好是在他那手下的親戚裏找,這樣更加靠譜,黃文騰做事還是快的,不過一天時間,就找來了六個女人,都是做事利索的。
做了酸筍肯定要聯係劉興生,黃羽墨寫了封書信給他,也給馮浩南寫了封信,把這裏的情況跟他說了下,看他有沒有意向來這裏看看。
反正要送信回去,黃羽墨自然不會遺漏爹娘與黃文源,寫完後把它給黃五,讓他送回去。
黃文騰第二天就派人去建作坊,黃羽墨帶著大丫準備調料,這裏沒有溈山村那種辣椒,好在這裏人喜愛吃薑,基本家家戶戶都會種薑,放入薑味道也是不錯的。
一夜起來,天空下起了雨,老話說得好春雨貴如油,不過下了一天的小雨,山上的小筍就蹭蹭的長。
黃羽墨去看了,見有些已經能扯了,便決定第二天就開始收筍。
“小筍一文一斤,或是二十斤小筍換一斤糧,需要把皮剝好。”黃三站在高處說道。
昨天黃文騰就下了告示,把扯小筍賺錢這事通知了下去,黃羽墨一早來到作坊,就見一堆人背著筐站在那,筐裏已經堆滿了小筍,隻是還沒有剝殼。
聽了黃三的話,人群中爆出呼叫聲,不少人找個幹淨的地方就坐了下,把小筍倒在地上。
“娘,你就不要上山了,在這裏剝殼就好,趁著現在還早,我趕緊再上山扯些回來先。”
“孩子她娘,你帶著孩子在這裏剝,我上山去摘。”
同樣的話出現在不同的家庭,很快就有一部分人背著背簍又上了山,而被留下來的大部分是老人或是帶著孩子的女人或是孩子。
黃羽墨見他們一片一片筍殼的剝,那效率實在是慢,讓吳朝陽帶著溈山的其他兩位小夥過去教他們。
要做酸筍,黃羽墨除了請了幾位女工,還從黃文騰那裏抽了三個人過來,幫著她打秤、算錢。
對剝筍,溈山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對這操作那是相當的熟悉,畢竟每年都要剝上差不多一個月。
見吳朝陽用刀把那筍輕輕一削,然後用手指頭一卷,筍葉就全掉了,大家都覺得特別稀奇,搶著要試。
可惜並沒有幾人帶有刀,最後就住得近的跑回家去拿刀,住得遠些的就與有刀的一起合作,沒一會就見場上的人圍成了一圈圈,一個人拿著刀使勁的削,圍著的三四人就卷,這效率自然就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