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隨著唐朝滅西突厥之戰,再加上唐朝對西突厥實行分化和打擊,攻守兼備的政策,唐朝的勢力範圍也正式擴到了中亞。”
“顯慶四年,蘇定方再次以少勝多,再次大敗突厥軍隊。”
“同年,蔥嶺以西發生叛亂,唐高宗再次下令,讓蘇定方為安撫大使,再度西征。”
“蘇定方跋山涉水,挑選了一萬名精銳步兵以及三千名騎兵疾馳行軍三百裏,到達敵軍城牆外十裏的時候,叛軍大驚,在城門外倉促應戰,叛軍慘敗。”
“逃到了馬保城,蘇定方再次率軍進攻。到了夜間,蘇定方將城池四麵包圍起來,又製造攻城器械。”
“在攻城之後,叛軍首領無計可施,隻好出城投降。顯慶五年,蘇定方率領軍隊押送俘虜到洛陽,唐高宗親臨舉行受降儀式。”
“而蘇定方看到有官員想要處死叛軍首領,而蘇定方卻說。”
“臣先已知曉陛下旨意,答應免其死罪,希望饒過他的性命。”
“於是,唐高宗便饒恕了叛軍首領,自此蔥嶺以西全部平定,蘇定方升任為左武衛大將軍。”
“龍朔元年,唐朝對原本西突厥勢力範圍的蔥嶺以西區域劃分,至此,大唐帝國統轄的西部一直到達了鹹海,疆域之盛,亙古未有。”
“之後,便就是唐滅百濟之戰。當時的百濟,自認為有高句麗的支持,多次進攻新羅。”
“顯慶四年,新羅王上求大唐的救助,於是唐朝決議東征百濟,而這個時候的蘇定方還在西域,唐高宗便沒有率軍征討。”
“顯慶五年,這個時候的蘇定方已經凱旋歸來,並且帶著蔥嶺的叛軍首領回到了洛陽。”
“於是,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水陸大軍十萬人征討百濟。”
“唐高宗並下令讓新羅的士兵也協同大唐軍隊作戰,唐軍從當時的成山乘船渡過黃海,抵達了熊津江口。”
“而百濟的軍隊沿著江水而守,而蘇定方從岸邊出兵,依靠著山勢,擺開陣來與百濟軍隊交戰,百濟軍戰敗,戰亡了幾千人,其餘的也是四散潰敗。”
“唐軍趁勢而上,蘇定方率領步兵和騎兵,沿江而上,直逼百濟都城。”
“這個時候,麵對唐軍的進攻,百濟隻好傾國之力來戰,蘇地方率軍而上,大敗百濟軍隊,斬殺一萬人。”
“而當時的百濟王及其太子隻好向北逃去,蘇定方率領軍隊包圍了百濟的都城。”
“而恰恰就在此時,百濟王的第二個兒子自立為新百濟王,並且親自率領軍隊堅守城池。”
“而這個時候,原百濟王孫子看到大勢已去,隻好從城牆上爬了下來,投降唐朝。”
“蘇定方也趁此機會讓士兵登上城樓,豎起大唐的旗幟,城中人心惶惶,新百濟王隻好開城投降。”
“在百濟平定之後,唐朝在這個地方設為了五都督府,五都督府下轄三十二州,二百五十縣,自此百濟納入唐朝版圖。”
“之後便到了蘇定方征伐高句麗之戰,早在唐太宗李世民其間,李世民便率軍隊進攻高勾麗,並且一度禦駕親征。”
“可是仍沒有滅掉高句麗,在之後不久,高宗也策劃著進攻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