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這勤政,應當與朕沒有太大的關係,畢竟朕的一生幾乎都是在打仗,對於勤政,這一方麵並不是之最的。”
“但是,朕好歹也能夠勤政,並不是懶政和隻知戰爭,朕在選拔人才上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大膽提拔各類的人才,並且量才任官。”
“對於人才方麵,朕大膽提拔,慷慨風尚,但是官員要是有什麼錯誤的話,朕可就不會慣著他了,當然,唯才是舉,但是孝廉還是非常重要的,朕大漢以孝而治國,有才無德那可是不行的。”
漢宣帝劉詢:“之前的時候就說過朕是大漢的鼎盛之君,那就說明朕肯定會是一位賢君的,朕從小就好學,但是卻生在民間,從市井中便深切體會到了民間的疾苦,同時,朕也學習學會了如何辨別那些貪官汙吏,怎樣可以看出吏治的得失。”
“朕在位期間,鏟除了霍光霍氏家族的勢力後,勵精圖治,減輕人民負擔,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在朕的治理下,大漢朝的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綜合國力達到強盛。”
“如果朕並不勤政的話,那麼這些是如何得來的?難道就躺平就能強盛的嗎?難道是空口說白話說來的嗎?不,一切都是朕努力的結果。”
漢光武皇帝劉秀:“朕勤政這一方麵,好像確實沒有什麼話說,畢竟朕登基稱帝後的十二年一直在進行統一戰爭,消滅關東屬地這些割據勢力。”
“直到朕統一全國,而為了戰亂後的百姓能夠盡快的恢複生產,朕殫精竭慮,勵精圖治,而且以柔道治國,改革官製,整頓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在這一方麵,朕穩固住了朝堂。”
“對待百姓的政策上,與民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打擊豪強,使得百姓的農田和人口都有大幅度增加,這一係列的措施使得百姓有所保障。”
“在文學方麵,朕大興儒學,收集各類書籍,所以,在文治上,朕可以說有一席之地,雖然朕有這些措施,但是,朕在勤政,一方麵應當沒有那麼內卷。”
隋文帝楊堅:“朕可是非常勤於政事,朕除了坐在朝廷上,處理軍政大事從早到晚,而且不僅朕在朝堂之上,朕還下到民間之中,去體會民間的疾苦。”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雖然在朝堂上,朕勤於政事,但是如果你隻知道在朝堂上處理政事的話,那麼,就跟隻讀萬卷書是一樣的,不出去體會民生之艱苦,怎會知道具體該如何執行?”
“這要是有人朝堂上被人糊弄自己,自己便一概不知,當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疾苦才能夠對百姓做出相應的政策來。”
唐太宗李世民:“朕自登基以來,以史為鑒,勤於自律,實行節儉的政策,處理朝政之時,無不是親力親為。“
“而且,對於節儉這一方麵,朕也是非常有話說的,朕的皇後還在後宮之中做女工以做補貼,而且朕皇後的衣服沒有那麼華麗,而這樣的生活也是十分的節儉。”
“朕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崇尚節儉,而且讓百姓休養生息,所以說對於勤政,尤其是不要命的勤政,朕暫時沒有達到,也不知道哪個不要命的會去玩命的勤政,至少正常的皇帝一般都不會這樣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