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於謙的高光時刻(1 / 2)

“於謙在明宣宗朱瞻基一朝當中也是有功績的。朱瞻基即位之後,漢王朱高煦謀反,於謙便跟隨著皇帝一同出征參與平叛,就在平叛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漢王投降的過程中,作為禦史的於謙,對於漢王各種罪責的宣讀,更是讓漢王羞愧不已。

“於謙的為官過程中,尤其是在‘仁宣之治’明朝複興的過程中,於謙作為一名清官,為當時的百姓實實在在的做過不少的功勞。”

“尤其是在正統年間,這個階段政治清明,朝臣一心,很多事情都在明朝的運轉機構中,得到了很大的實行。”

“在這些年的朝廷當中,有‘三楊’的輔佐,以至於在當時的明朝,早上奏請的事情,到了晚上就可以及時的得到批複。這種上通下行的政令,對於當時的朝廷來說,簡直就是一種高效率。”

“但是,這種大好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的時候,於謙剛正不阿的性格,對於新皇帝來說,自然是不討喜的。”

“但是作為一名有功於社稷,同時對於百姓而言,也同樣深受百姓的愛戴。當時的明英宗因為重新自己的宦官王王振。”

“而且王振因為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所以手中握有大權,朝中的大臣也大都是看著王振的臉色,以至於當時的朝廷文武百官賄賂王振,但是於謙卻不當回事。”

“於謙的忠,並不是忠於一個人,而是整個大明王朝。因為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的緣故,最終釀成了土木堡的失敗,皇帝被俘虜。”

“這可以說對於明朝來說,自朱元璋建國以來,這一刻瀕臨滅亡的邊緣,但是恰恰是因為於謙的緣故,有了著名的北京保衛戰。”

“蒙古部落也先帶兵襲擊明朝都城,這個時候的於謙便站出來,為了避免主少國疑的情況,推舉郕王為皇帝,同時明朝君臣一心,共同抵抗也先的攻擊。這也就為後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於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

“鄺埜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於謙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此時郕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

“侍講徐珵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於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隻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於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

“於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劃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後,於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