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 東江屯田(1 / 2)

“來,取鉛子與火藥來,咱們試試這自生火銃。”呂渙真說著將自生火銃放在眼前,虛瞄了一番,隻見其銃管烏黑發亮,打磨得甚為仔細,做工相當精良。

“呂姐姐,不要火繩?”沈貓兒疑惑道。

“自生火銃,自生自生,當然是不用火繩的。”呂渙真下好火藥、鉛子,用搠杖搗實後對著海麵扣動板機,龍頭上的燧石在底座上擦出了火花,引燃火藥後將鉛子推了出去。海麵被鉛子擊出了水花,中國的燧發槍——金屏銃在曆史中初次亮相,昭示著屬於中國人的燧發槍時代即將到來。

“這……當真是不用火繩的!”沈貓兒是鳥銃手出身,當然清楚不用火繩對於火器來說意味著什麼。射擊頻率將提高三分之一,射擊前也不用再將火繩點燃了,火銃手的戰術靈活性將大大提高。

而呂渙真則考慮得更加深遠。一旦金屏銃能夠量產,對於明末的中國來說無異於一場軍事革命。線列戰術、淘汰長槍、刺刀衝鋒……這些燧發槍時代的戰術都將成為可能!

然而她仔細觀察了一下這把金屏銃,又不禁搖了搖頭。畢懋康身邊肯定是有能人巧匠,才能將這金屏銃製作得如此精良,可是這樣的工匠千裏挑一,小小的東江鎮上哪裏去尋?短期內,金屏銃的量產恐怕是做不到的。在一六二一年就想結束火繩槍的統治,隻怕還為時過早。

“我去給這位畢懋康先生回信。要是這金屏銃能夠量產,咱們要戰勝韃子可就容易多了。”

......

大明皇帝朱由校的聖旨下到平壤後,朝鮮國王李琿不得不領旨謝恩,允許東江鎮在朝鮮的土地上開墾田地,並開放貿易。

七月中旬,呂渙真便收到了李琿遣使送來的朝鮮國書。這封用漢語寫成的國書言辭十分客氣地敘述了大明與朝鮮的“宗藩之誼”,也指出了東江應與朝鮮本土互為犄角,抵禦後金的勢力。

在國書最後,李琿還委婉地指出,不希望東江鎮的軍士在朝鮮國土上有劫掠行為,否則“民怨一起,恐有傷天朝聖明”。

“東江鎮是絕對不會做出劫掠百姓之舉的。”呂渙真對前來致書的朝鮮使臣說道,“不過我也希望貴國能夠就此與韃子斷絕私下往來,否則一旦被我東江鎮發覺,與聖上的臉上恐怕要不好看的。”

將一係列事務都處理好後,東江島的開發也終於開始了。東江島土地貧瘠,適合耕種的土地大多聚集在島上唯一一條淡水河——東江河的兩岸。

沈有容帶來的物質中有一些農具,但是還遠遠不夠島上將近一萬百姓的用量,於是呂渙真一邊向鐵山購買農具耕牛,一邊向登萊請求撥發。到八月初時,鋤頭、鐵耙、犁子等農具就再也不缺乏了。

一開始,呂渙真打算將農具下發後,由百姓們自行開墾,墾出來的新田歸墾荒者所有。然而她很快意識到,這樣的法子並不公平,且不說缺乏壯勞力的家庭肯定會吃虧,就是這爭奪田地位置一事,恐怕百姓們就要互相大打出手。

於是,呂渙真決定改變策略,由東江鎮官方出麵,將所有百姓組織起來進行開墾,待到開墾完成後再對土地進行測算,統一分配。

東江鎮的耕牛數目不多,好在集中使用起來也避免了畜力的浪費。百姓們領到農具後,對開墾的熱情也很高。可是最大的問題出在了人才利用上。呂渙真曾經幫助父親呂重一道管理蓬東堡的屯田事務,因此對此還算略有了解,可是手下的軍官軍士們對此可就是一竅不通了。

像袁殊、張鳳儀這樣農家出生的軍官,如何種田尚且清楚,可是如何管理屯田卻一無所知。至於沈貓兒、耿仲明、張小武這樣常年不接觸農事的,更是連怎麼做田都不知道。呂渙真隻好親力親為,親自下到田地間監督屯田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