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朱銘的喊聲,烏蠻驛中的人多少有些慌亂。
他們沒想到這又是太子又是太孫的,目標竟然是朝著他們這裏來的。
烏蠻驛的官員原本還在閣樓上張望呢,好奇是什麼事兒讓太子爺和皇太孫一起出來了,還聲勢浩大地帶著這麼多的騰驤衛。
沒曾想,看熱鬧看到自己頭上來了。
“臣等,見過太子殿下,見過太孫殿下,見過皇孫殿下!”
烏蠻驛一眾官員打頭,率先跑出來對著朱高熾父子三人行禮,而後麵的使臣們也都跟了出來。
言語不通、禮儀不一樣,所以使臣們行禮的方式都多少有些不太一樣,不過絕大多數的使臣還是選擇入鄉隨俗,隨著烏蠻驛的官員行大明的禮儀。
“倭國的使臣呢?”朱瞻垶站出來一步,走到了他老子的前麵。
如果是按照一般情況來說的話,這無疑是很失禮的一種舉動,但在大明,這已經見怪不怪了。
上到老爺子朱棣,中間的漢王趙王,下到夏原吉這種比較特殊的官員,誰沒有跟太子殿下掰扯過?
當然了,老爺子和漢王趙王除外,其他的官員也隻敢在就事論事的時候跟朱高熾掰扯掰扯,別的時候是不敢的。
真當太子爺沒有脾氣的?
就算太子爺沒脾氣,你當皇上他老人家也沒脾氣的嗎?
“回殿下,他們三個是倭國的使臣。”烏蠻驛的驛長從地上起身,指了指後麵人群中的三個人。
這驛長指的是誰實際上朱瞻垶也沒有看得清,不過這個不用擔心,因為烏蠻驛作為大明安排各國使臣下榻的地方,自然是缺不了各種翻譯的。
但是,這倭國還真不一樣。
朝鮮和倭國,這兩個是大明從屬國中不太一樣的國家,因為他們的文化禮儀基本上都是傳承自中原。
朝鮮就不必說了,都不用考究史料,朱瞻垶就能將新羅和大唐的事情如數家珍,畢竟他可是沒少讀過史書的。
至於倭國,這個有記載最早的記錄要追溯到位麵之子漢光武帝劉秀的時候。
這麼多年,這兩國懂得漢語的人數要遠遠多於大明其他的從屬國,其中朝鮮的尤其多,因為朝鮮和中原的交流要比倭國更多。
“吾等見過皇太孫殿下。”其中的一個倭國使臣明顯是領頭的,帶著頭給朱瞻垶再次行禮。
“這些人,認識嗎?”朱瞻垶招了招手,劉正等人立刻將在嘉興府俘虜的倭奴帶了上來。
朱瞻垶一直在緊盯著那名倭國使臣,因為他想要知道這些侵擾大明沿海的倭寇到底是倭國哪一方的人。
不出他所料,在這些倭奴被帶上來的時候,這倭國使臣的臉色有了些許的變化。
隻是可惜,那倭國使臣的反應並非是朱瞻垶想要的,因為那人在見到這些人的時候嘴角微微抽動了一下,似乎是想笑的意思。
看起來,這些倭奴應該是這倭國使臣的敵對陣營。
要知道,倭國雖然結束了屬於他們的南北朝之戰,但實際上他們內部的情況仍未穩定下來。
倭國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結束了他們的南北朝戰爭,後小鬆天皇成為唯一的天皇,但倭國的內政局勢並未就此安定。
幕府。
這個詞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這也就是倭國的大將軍體係,說白了天皇就是個純純的傀儡,真正把持朝政,行使天皇權利的是幕府的大將軍。
具體可以參照中原王朝的權臣、外戚等把持朝政,比如曹家和司馬家。
就在永樂六年的時候,這一代的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滿去世,其子足利義持繼承了他大將軍的位子,但這個大將軍的位子並不穩固。
因為足利義持雖然是年長,但卻是庶子,他還有個弟弟叫做足利義嗣,比他更受他父親的寵愛,甚至他父親在死之前曾經讓天皇支持他的弟弟。
這也就是倭國國內現在的情況。
天皇與足利義嗣為一派,而幕府大將軍足利義持為一派,表麵平和,實際上明爭暗鬥卻從未停止過。
這對大明的朝貢一直都被倭國視作是有利可圖的機會,天皇與足利義嗣一方和足利義持一方誰都不願意放棄。
換句話來說,如果他們誰能得到大明的支持,讓大明出兵相助,那就會成為真正的統治者,表麵和內層雙層意義上的統治者。
從這個使臣的反應上來看,這批倭奴顯然是天皇和足利義嗣的人,可能是因為足利義持把持朝政導致他們沒有實權,繼而導致他們實力的衰弱,最後讓他們把主意打到了大明的身上。
這可不是朱瞻垶希望看到的。
而後,這倭國使臣的反應也證明了朱瞻垶的猜想。
“稟殿下,這些人並非是我們足利義持大將軍的人,而是我們大將軍的弟弟足利義嗣的人。”
那名使臣心下暗喜,但也有些害怕,害怕朱瞻垶拿他撒氣。
“殿下有所不知,我們的幕府大將軍乃是順位繼承的,而足利義嗣一直覬覦大將軍之位,一直都在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