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的談心對朱棣的心情影響很大,這讓他輕鬆了不少,但對朱瞻垶的影響卻沒有多大。
他跟老爺子說的那些都是他早就計劃好的,雖然更多的還是為了安慰老爺子才選擇那樣計劃的,但這裏麵也有他真實的想法在裏麵的。
不過再怎麼說也是早有準備,所以朱瞻垶是很平靜的。
在柳升、鄭亨、陳懋和李彬四人帶兵出發前往建州之後,朱瞻垶也給老爺子提出了另外的一個建議,並且得到了老爺子的同意。
那就是對安南動手。
安南和草原一樣一直都是大明的一塊心病,雖然安南沒有像草原那樣屢次入侵中原,但再怎麼說也是大明一直羈縻的一塊地方,能夠收複是最好的。
前麵鋪了那麼久的路,再不動手就晚了,那就等於是在給別人準備的機會。
好在直到現在,大明都沒有想過要放棄安南。
自從永樂四年,陳天平在大明的護送下回國卻被殺之後,大明就開始征討安南,到了第二年就將交趾再次收歸大明的版圖之中。
要知道,自唐朝之後交趾就獨立了,而明朝是在唐朝滅亡的四百年後才再次收歸中原的版圖。
從永樂四年打到永樂五年,張輔於永樂六年回到京師接受封賞,但張輔剛走不久,交趾那邊又叛亂,朱棣心疼張輔所以讓沐成率兵征討,但沐成卻在生厥江戰敗。
永樂七年,張輔再次披掛出征交趾,直至今日未歸。
事實上,曆史上不是這樣的。
曆史上的張輔在永樂八年再次逼得陳季擴投降之後就返回了應天府,但現在因為朱瞻垶提出來對交趾的策略,張輔直至今日仍然駐紮在交趾。
所以,大明現在是真的想動就動,連朝發夕至都不用,直接就動手。
除了要兩頭作戰之外,沒有什麼別的不好的地方。
如果是以前的話,肯定會有很多的文官反對這件事,一是因為兩頭作戰並且戰線拉得還這麼長,更別說還是因為一個打了五年都沒能打下來的交趾了。
二也是因為消耗的問題。
打仗這件事從來都是最大的窟窿,如果用後世的說法,那戰爭這兩個字就相當於是碎鈔機,隻要一開打,那就會源源不斷地粉碎著鈔票。
但是現在,這些文官還真的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原因很簡單,有人補貼了一部分。
不得不佩服魯商劉家的決心,他們在征討建州叛逆的大軍出發之後就給朝廷捐獻了二十萬石的糧食,而在知道大明還要同步對交趾動手之後又捐獻了十萬石。
後來也不知道是因為魯商劉家起的帶頭作用,還是劉家說動了其他的商人,亦或者是其他商人聞到了發展壯大的氣息,反正也有不少的商人陸陸續續地給朝廷捐糧食。
而且明軍的運輸想來都有最少三分之一多則一半交給商人運輸,因為商人就是靠著這個賺取鹽引。
但這次,商人們卻不要鹽引了,白幹!還甘之如飴!
雖然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但朱瞻垶的直覺告訴他,這應該就是劉明正做的決定,再不濟也是他出的主意,隻是他那個當家主的爹同意了而已。
哪怕是對劉明正了解不多,但朱瞻垶還是很看好這個人,認為他的前途無可限量。
“你是真的挺有手段的,竟然能讓商人讓出利益來供養朝廷的軍隊,嘖嘖……”
春和宮的書房裏,朱高熾對著自家的大兒子發出了感歎聲。
這是一種驚訝,也是一種無力。
驚訝是因為他沒想到自家大兒子能夠做到這種地步,畢竟商人重利而輕義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商人的印象,而商人似乎也一直都是這麼做的。
雖然也有不少的愛國商人,但和那些重利輕義的相比還是太少了。
無力則是因為這件事情是他的兒子做到的,而並非是他。
想想自己監國這麼多年,除了得到了文官集團的友誼之外,好像再沒有別的建樹了。
但自家大兒子卻做到了!
“您想多了,那不是我的手段。”雖然是誇讚,但朱瞻垶卻絲毫沒有想著要就這麼恬不知恥地接下來。
“雖然我不知道這個決定是誰做的,但我很確定這不是我要求他們的,也不是我對他們用了什麼手段,完全是他們自發的。”
“在我看來,出這個主意的人極有可能是那日進宮來的劉明正。”
“這個人,該放棄的時候會放棄,雖然也會不舍,但他卻知道在明明概要放棄時卻不撒手的人會受到多大的傷害。”
“這個人,心思太多、太雜也太縝密,如果用得好了那就是一柄鋒利無比的快刀,甚至能夠左右朝廷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