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朱瞻垶很是不耐煩的批閱奏折這事兒終究是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說白了,朱棣和朱高熾就是為了看看朱瞻垶的能力,而非是想要把事情推到朱瞻垶的肩頭上,而朱瞻垶也就是讓兩個老的放心,所以才任勞任怨。
這一時半會兒的沒啥問題,時間長了三個人又都不願意讓朱瞻垶批閱奏折了。
朱瞻垶就是單純的不願意,批閱奏折這事兒很費時間,這幾乎把他給圈在了文華殿裏哪都去不了,時間長了朱瞻垶有些不太樂意。
朱棣和朱高熾同樣也不希望朱瞻垶被困在這件事情上,他們不是不想讓朱瞻垶去做這事兒,也不是害怕朱瞻垶會成長壯大,而是單純的擔心朱瞻垶的身體健康。
批閱奏折這事兒不僅費時間,還很勞心勞力,曆史上勤勉的皇帝大都是短命的,而且不管是朱棣還是朱高熾都深知批閱奏折的苦。
漢人式的父愛很單純,也很含蓄,他們都喜歡無聲無息的為孩子抗下大多數的負累,盡可能的為孩子多做一些,朱棣和朱高熾現在就是這樣。
在他們看來,自己現在又不是不能動了,沒必要把事情推給兒孫,讓兒孫受累。
不過朱瞻垶也沒有因此而閑著。
水泥一事就是他一手促成的,從開始到結尾的那種,他剛從奏折堆裏脫身,轉身就離開了皇宮,去視察水泥路的修建進度去了。
其實一開始朱瞻垶想過給大明境內都修上水泥路,最起碼各個州縣之間連接的主幹道要修,但最後想想還是放棄了。
大明不是後世,雖然走在同時代科技發展的最前沿,但相比於朱瞻垶那前衛的思想來說還是太過於落後了,修水泥路這事兒就是付出大於收益,得不償失。
在朱瞻垶原本的計劃中是打算讓商人補貼這一份支出的,也就是後世的養路費模式,畢竟這水泥路一出就能夠極大程度上加快商人運輸貨物的速度,這樣一對比,多交點兒錢好像也沒什麼。
但事實上可不是這樣,商人可補貼不了修水泥路的支出。
因為科技的落後,所以修水泥路的支出遠比朱瞻垶想象的要多得多,就算養路費是個細水長流的項目,但水泥路後續也是需要修繕的,商人的那點兒錢補貼不來。
若是收的養路費太多,那商人也會不願意的。
因此,朱瞻垶就打算在應天到浙江的水泥路修建完成之後就不再修建了,最起碼不會大量且快速的修建,而是會一點兒一點兒的慢慢來。
和鐵路相比,在這個時代修水泥路實在是弊端太多。
“殿下。”
鎮江府金壇縣的一條路上,朱瞻垶正靠在路邊上的小河釣魚,朱銘手執一封書信站在朱瞻垶的身邊。
“哪來的?”朱瞻垶動也沒動,眼神緊緊地盯著河麵上的浮漂。
“回殿下,是太子爺從應天府傳來的。”
朱瞻垶聞言一滯,順手將魚竿放到一邊,將書信從朱銘的手中拿了過來。
“小糊塗,筆墨紙硯!”
朱瞻垶兩眼就掃完了書信上的內容,開始喊起了自己的貼身太監。
這信其實應該說是從山東傳過來的,胖老爹朱高熾隻不過是轉達,是王景弘在山東駐紮的時候發現了倭寇的動靜。
現在正是三月,從西伯利亞一直吹到山東然後順著海岸線一直吹到南方的冬季風還沒有停,所以王景弘他們還不能出發,但這股冬季風對於倭寇來說卻是一股助力。
能夠幫助他們順利到達朝鮮沿岸。
駐紮在渤海灣入口處廟島群島的王景弘在發現了倭寇這一舉動之後就第一時間給應天府傳信,而朱高熾在收到了之後也第一時間給自家大兒子送了過來。
朱瞻垶三步並作兩步的回到了馬車旁邊,拿起小糊塗早就準備好的毛筆,刷刷刷地寫下了幾個大字,然後將筆甩在一邊,在腰際一抹,將一塊令牌扔給了朱銘。
“送去驛站,六百裏加急送往山東。”
“是!”
朱銘拿著墨跡未幹的信和朱瞻垶的令牌飛快的離開了。
現在的朱瞻垶可以說是已經穩得不能再穩了,這說的是他屁股底下的位置,因此現在他的令牌也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了,能夠調用六百裏加急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
要知道,他老爹朱高熾作為皇太子也就隻能調用六百裏的馬上飛遞,如果要用八百裏加急的話就得跟老爺子申請,在這方麵他已經跟自家老爹沒啥差別了。
看著朱銘離去,朱瞻垶又回到了小河邊,但原本的釣竿卻早就不知所蹤了。
“唉,跑了一條魚……”朱瞻垶看著萬裏無雲的天空,輕歎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