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事態,脫離了掌控(1 / 2)

“富貴險中求,也在陷中丟。求時十之一,丟時十之九。”

朱瞻垶看著滿臉驚訝的楊榮,淡淡地說出了這麼一句話。

“這句話想來楊大學士並不陌生,對於商人來說,所謂的富貴險中求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前有晉商為了利益敢勾結瓦拉行刺,緊隨其後的東南海商為了利益勾結倭寇,最後甚至還有商人為了錢財向建州女真兜售武器鎧甲。”

“商人重利,富貴險中求是常態,失敗了隻能說是他們做得決策不對,不能怪其他人。”

“作為大明的皇太孫,我下令關閉互市的確是對商人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但想來楊大學士也知道,這是為了大明的利益而不得不做出的決定。”

“畢竟,本雅失裏已經敢入境行刺我這個皇太孫了,很難保證他下一次會不會像勾結晉商的瓦剌那樣入京,行刺皇爺爺。”

其實說到這裏,楊榮已經無話可說了,因為朱瞻垶說的的確是在理兒。

得寸進尺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楊榮可能會想到很多解釋的方法,但有一點是他不能反駁和無視的,那就是如果此次置之不理,那麼本雅失裏勢必會更加的猖獗。

原因無他,本雅失裏與大明的仇恨是不死不休的。

可即便如此,朱瞻垶並沒有停下。

“楊大學士,做為皇太孫,我做出的決策讓大明的子民遭受了利益上的損失,所以我做出決定,允許他們進入瓦剌境內行商,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他們的損失,也能彌補互市關閉的影響。”

“在明麵上,瓦剌是我們大明的從屬國,現在是我們大明這個宗主國的利益遭受到了損害,是他們作為從屬國的瓦剌辦事不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楊大學士覺得此時的局麵何解?”

楊榮說不出話來,雖然他知道了朱瞻垶的意思,也確定自己並不支持這種決定,但他還是找不到話來反駁。

朱瞻垶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讓那些商人進入瓦剌的境內,然後……

去送死!

說送死可能也不是很恰當,因為這種事兒從來都不是一方的人能夠決定的,往往需要另一方的人過來“配合”。

怎麼配合呢?無非就是順著自己想的走,自己想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就幹什麼唄。

這種事情看起來很難,但實際操作起來的話也很簡單。

看看現在的瓦剌和大明是個什麼局勢?是一方將另一方按在地上摩擦,但卻奈何於臉麵的原因不能把對方直接掐死,所以就隻能從側麵想辦法。

在想清楚這一點的時候,楊榮的背後滿是冷汗。

皇太孫才多大?十四歲!玩兒起陰謀來那是一套一套的,環環相扣,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讓敵人按照他的想法去做!

這次北巡本來就是計劃之中的事情,一來是看看藩王們有沒有什麼不該有的想法,二來是為了安撫一下韃靼那些被歸化的百姓。

統治這種事情最難的從來都是思想上的統治,用武力去滅一國雖然很難,但相比於做到在思想上統治一國,武力滅國反倒是簡單了不少。

想想看,漢、唐都曾經統治過草原,但都不長久,原因就是沒能在思想上達成統治,沒能讓那些草原人從心底裏認為他們也是漢人王朝統治下的子民。

除了藩王和草原百姓,楊榮一直覺得朱瞻垶的北巡還有一個目的,隻是沒有明說出來,也很少有人猜出來。

不,不是很少有人猜出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沒往這方麵去想。

誰能想到以現在瓦剌和大明的情況,一個十四歲的皇太孫就已經開始謀劃著讓對方走入自己的圈套,雙手奉上一個合適的理由?

但現在,楊榮十分懷疑朱瞻垶打從一開始就是這麼打算的,就算是沒有本雅失裏這個意外,如今的這種局麵還是會到來,隻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想想看,北巡,先去了寧王的封地,然後去了奴兒幹都司北部,收服了野人女真,然後轉向蜀王封地,最後在蜀王封地突然脫離了原本的路線,在非計劃內的斡難河畔遭遇了刺殺。

這是不是有些反常?這本雅失裏來的似乎是有些太湊巧了?

好,就算是本雅失裏是湊巧來的,但皇太孫為什麼要偏離計劃中的路線,非得去靠近現如今已經在實際上屬於瓦剌地盤的斡難河呢?

是不是如果本雅失裏不來,也會有其他人……

楊榮已經不敢往下麵去想了。

先是聯係好了寧王,然後去了蜀王封地,敲定了兩種新的買賣,然後偏離路線,遇襲,再借著宗主國和從屬國的名義強行進入瓦剌的境內,最後再讓商人進入瓦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