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高煦和朱高燧、張輔和楊榮捉對互市,不過四人臉上的表情是一樣的。
震驚,然後是釋然。
正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馬哈木在這一點上可謂是將一個梟雄給體現的淋漓盡致。
他知道在這種被圍困的情況下朱瞻垶的舉動會極大的動搖瓦剌的軍心,所以就幹脆強行讓朱瞻垶給瓦剌士兵下毒。
怎麼下毒呢?懂得都懂。
在兵力嚴重不足,而且還是在被圍困的情況下馬哈木敢這麼做,不得不說的確是心狠。
不過在短暫的震驚之後,朱高煦等人也釋然了。
明知前方是死路,為什麼不放手一搏,拚上一把呢?
“所以,你就打算明著來,不給馬哈木機會?”
朱高煦似笑非笑地看著大侄子,眼底帶著幾分欣賞,幾分驚訝,以及幾分……
“他想玩兒,那我就陪他玩兒咯……”
朱瞻垶也是笑了起來,言語之間顯露出來的是滿滿的自信。
“其實要是單純的打,那我早就下令攻城了,但我們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打而打,是為了統治他們,是為了讓我們大明的子民不再遭受元人統治時的苦難。”
“所以我們不能直接打,最起碼不能是因為我們的原因直接打,而是要‘被迫’接戰。”
“隻有這樣的結果,再加上我們給草原的生計,這些人才不會在以後生活富足的時候想著複辟。”
朱高煦還沒有說話,但張輔和楊榮的眼底卻閃過了一絲欣賞。
楊榮就不說了,雖然他因為情勢不得不改變了想法,但說到底,根本上的思想還是沒有變的。
不說楊榮了,就連朱瞻垶也是一樣。
在所謂的名聲問題上,朱瞻垶雖然不是很重視,但卻也知道這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有多重要。
別看在北征的時候他都是不管不顧的,但實際上他也是在顧及名聲的前提下才做出的決定。
就好比築京觀吧,雖然文官反對,但武將和百姓都覺得解氣不是嗎?
這也是顧及名聲的一種,隻不過不能方方麵麵全都顧及到罷了。
名聲不好,就算你做了皇帝也是坐不穩的,一旦出現個什麼天災就會有人蠢蠢欲動,要是像貞觀初期連著四年旱災加蝗災,那就肯定會有人跳出來的。
別說李世民就沒事兒,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李世民的確是弑兄殺弟囚父,但人家是正兒八經的馬上皇帝,大唐立國李世民不說有一半功勞吧,三分之一總是有的。
最重要的是,李建成雖然是正統繼承人,但是能力較差,在民心方麵也不行。
在大唐立國初期,也就是還是在李淵當皇帝的時候,那時候突厥勢大,李世民主張打,而李建成主張避。
怎麼避?答案是遷都洛陽。喵喵尒説
現在回頭再來看看朱瞻垶。
能力呢?的確是有,畢竟在一般人看來沒能力也提不出來考成法、替補法以及攤丁入畝法,但也就僅限於此了。
別說北征,朱瞻垶的確是在北征中大放異彩了,但那也就是一次,而且還是在實力不對等的情況下。
嚴格來說,朱瞻垶其實就是撿漏了,撿到了韃靼大敗、馬兒哈咱想要撤離、本雅失裏驚慌逃竄的漏。
而且,造反這種事情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那些有權有勢或者是有錢有糧的人怎麼想。
百姓自發造反這種事情不是沒有,但是很少見更多的還是像李淵這種。
人家原來就是隋朝的唐國公。
說一個很現實的事情,百姓要不是活不下去了的話是不會造反的,但真等到了活不下去再造反,那成功的幾率就不大了。
原因很簡單,你沒武器沒鎧甲,甚至連吃的都沒有,怎麼跟啥都有的人打?
朱瞻垶現在也就是拿下了百姓這個基礎,因為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百姓好,但對官員對商人都是嚴苛的。
而這兩個群體加在一起又恰好是有錢、有權還有糧的。
這個時候別說百姓,百姓大多時候也跟風,而且在封建時代,有幾個人能頂得住做官的誘惑?
別說封建時代了,就算是後世都不行。
因此,在看到朱瞻垶的“改變”時,楊榮和張輔才會有這種反應。
沒有出師之名,再加上足夠堅實的百姓基礎,以後的朱瞻垶就是穩的。
“可是……”朱高煦並沒有想這麼多,隻是似笑非笑地看著大侄子。
“我怎麼感覺……你像是個戲耍獵物的貓呢?”
“有嗎?”朱瞻垶淺淺一笑。
“沒有吧?我不是跟您說了嘛,這麼做是為了以後能夠更好的統治他們,讓他們別日後坐反而已。”
“哦?”朱高煦挑了挑眉頭,臉上那似笑非笑的表情愈發盛了。
“既然你說是……那就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