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皇宮,乾清宮。
本來老爺子是打算在奉天門來個禦門聽政的,畢竟這是好事兒,但卻被朱瞻垶給阻止了。
老爺子不是很理解,但對於大孫子的示意他卻接收到了。
然後,朱瞻垶拿著老爺子的令牌,親自點了幾個人到乾清宮。
內閣三人:內閣雙楊,金幼孜。
六部尚書有二:戶部夏原吉,兵部金忠。
最後則是漢王和趙王。
老爺子也不知道朱瞻垶想要做什麼,但還是選擇了相信,直接帶著朱瞻垶及其指定的人回了乾清宮。
“今日能召諸位過來,有一點希望諸位能明白。”在開始說事兒之前,朱瞻垶先是麵色嚴肅地強調了起來。
“今日能來的沒幾個人,這個大家都看到了,之所以能把大家叫來,那是因為我認為你們都是大明的肱骨之臣,是沒有絲毫私心和異心的。”
“但是!”
眼看著楊榮要開口,朱瞻垶先行一步打斷了他。
“接下來我所說的事情是不能夠外傳的,諸位做好心理準備。”
說完,朱瞻垶轉向了老爺子。
“爺爺。”
“開始吧。”朱棣擺了擺手,同時讓小鼻涕肅清了乾清宮裏的宮女和太監。
感受著不一樣的氣氛,楊榮等人心中惴惴不安。
朱瞻垶說得太過嚴肅,這讓他們心中多少泛起了嘀咕,雖然心思不同,但犯嘀咕這一點是相同的。
像金幼孜,他擔心的是參與這件事以後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他們會不會被推出來背鍋,而夏原吉的想法相較之下要簡單很多。
作為戶部尚書,夏原吉更擔心朱瞻垶這麼做是因為方才當著文武百官和應天外城百姓的麵上誇大了,現在把他們叫來做準備。
不過朱瞻垶接下來的話很快就打消了他的擔憂。
“首先我說明一點,方才在外城我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的,不管是那些糧食的產量還是弊端,不過有一些我沒有說全。”
朱瞻垶嘴上說著,眼睛卻不斷地掃視著眾人的表情。
“我不說不是因為後果很嚴重,隻是現在還不是時候,有些事情雖然隻是暫時推後,但結果卻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解釋了。”
“現在來說說具體的。”
說著,朱瞻垶將朱銘帶過來的三樣糧食一一擺放在了朱棣麵前的書案上。
“首先說大家最關注的紅薯。”
“這個的弊端我之前就說過了,產量高但是不耐儲存,曬幹或者磨粉雖然能夠儲存,但卻不能作為唯一的糧食,經年累月的吃對身體不好。”
“問題在於百姓不會在意這些,他們隻知道怎麼省,怎麼給子孫留下更多的糧食和錢,至於身體,那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其次是土豆。”
“相較於紅薯,土豆的問題要更加嚴重一些。”
說到這裏,朱瞻垶看了看眾人,其中夏原吉和他老爹的表情最為明顯,滿是擔憂。
“土豆一樣不耐儲存,相比紅薯產量還要低一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產量會逐年降低。”
“不過大家不用擔心。”
看著夏原吉想要開口,朱瞻垶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解決的辦法我已經有了,而且是很早就有了,隻不過在等這些種子回來罷了,所以這倒也算不上是個太大的問題。”
莖尖水培很難,最起碼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很難,雖然不是不能解決,但也需要長足的時間發展。
不過土辦法也有,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卻能夠延緩問題的發生。
比如朱瞻垶就記得以前農村老家都是用草木灰裹一下切好芽塊的土豆的,這能夠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土豆的病害問題。
不能徹底解決,但卻有些效果。
“最後說說這玉米。”朱瞻垶特意將玉米留在了最後。
“這是個好東西,相較於其他的兩種,我其實更中意這個玉米。”
朱瞻垶拿著玉米棒子,臉上的表情要比之前好了不少。
“這個玉米的產量是這三種糧食裏麵最低的,但較之稻麥也是有長足的提升的,而且我給出的產量都是保守估計,時機產量應該會多一些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
朱瞻垶看了看眾人,然後將玉米棒子塞到了夏原吉的手中。
“這個玉米耐儲存,不會減產,跟稻麥的種植是基本一樣的,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朱瞻垶這話一出口,所有人的臉上都是一喜。
雖然跟紅薯那幾千斤的產量沒法比,但在經曆了朱瞻垶特意給他們營造的“低潮”之後,他們才發現是他們的預期過高了。
有了這個玉米,那就代表著大明的糧食產量最少是要提升一番的,這已經是很大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