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麵,戚家軍失敗的主要因素固然是以寡敵眾,但是清軍的作戰特點,也確實是克製戚家軍的。
當然,戚繼光元帥作為一個明代的前輩名將,自己摸索出了鴛鴦陣,在軍事領域上還是極賦才華的,後世的人不管再偉大,都是站在以戚繼光為代表的巨人肩膀上。
李泰作為一個穿越者,又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當然不能僅僅隻是東施效顰,而是要在掌握核心軍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對於未來的作戰目標,李泰非常明確,那就是羌人。
這個時代的羌人,會騎馬射箭,行動靈活,但是極短缺乏甲胄,缺乏應對遠程攻擊的能力,因此,也應該像戚家軍一樣,建立一支以遠程輸出為主的軍隊。
不過,鑒於李泰能得到的裝備,以及他自己對於軍事的理解,製定的作戰核心方式是以刀盾兵防禦,以弩弓作為主要傷害輸出。
這主要是因為刀盾兵訓練簡單,裝備簡單,而弩弓雖然價格高昂,但訓練也比弓箭容易的多。
純刀盾兵陣型,雖然沒有鴛鴦陣的綜合攻防能力,但是純兵種有純兵種的好處,那就是可以快速恢複被打散的陣型。
畢竟,都是同樣的武器,跟自己一個伍的戰士可以組隊,跟其他伍的戰士也可以組隊,士兵的協同能力越強,陣型的恢複能力也越強。
因此,李泰對這些捕快主要訓練的是騎馬、弩射、劈砍和格擋。
騎馬是讓他們具備追擊羌人的能力,而弩射則是針對著羌人的弱點,至於劈砍、格擋,則是讓他們具備基礎作戰能力。
戰場上,什麼花裏胡哨的武藝,其實用處都不是很大的,最重要的就是劈砍、格擋。
能在戰場上活下來,一方麵是你要比對手更快的劈砍,或者更快的躲避、格擋;另一方麵是依靠戰友的掩護,誰也沒有第三隻眼,但戰友可以變成你的第三隻眼。
當隊列練習已經純熟之後,訓練的重點變成了技能訓練和以伍為單位的班組實戰演練和協同演練。
除此之外,李泰還有一項提高騎兵作戰能力的絕招,那就是為戰馬裝備馬鞍和馬鐙。
騎兵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看誰能更穩定的騎在馬背上,要是連騎馬都騎不穩,怎麼進行射箭、劈砍、拚殺之類的動作。
而這個時代的騎兵,由於沒有馬鞍和馬鐙,那怕是技藝嫻熟的騎兵將領,也往往很容易被打下馬來。
這個時代沒有大規模的騎兵間的爭鬥,隻用騎兵來對付步兵,因為騎兵在馬上隻要把刀橫在一側不動,光依靠馬匹的速度,就可以把步兵的脖子割斷。
而在關鍵時刻能稍微調整一下刀的上下左右距離,讓自己的刀正好砍在敵人的脖子上,就已經是個優秀的騎兵了。
想想看,假如兩個迎麵而來的騎兵,都分別用武器擊打對方的武器,身下又沒有馬鞍和馬鐙來穩定身形,兩支騎兵一對碰之下,很可能就會變成兩支步兵。
那種場麵一定很搞笑。
當然,也不是沒有騎兵之間的對抗,小規模的騎兵對抗,騎兵將領間的拚鬥,肯定也是有的,這也造就了三國時代大批的所謂名將。
在這個時代,基本上誰騎戰的武藝高,誰就是名將,畢竟,被打下馬去了,也就很接近死亡了。.伍2⓪.С○м҈
死了還有什麼戰績?沒戰績怎麼當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