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大約1個時辰,300多迷吾部的羌人,浩浩蕩蕩的殺了過來,由於他們這次的目標是縣城,因此沒有攜帶累贅的馬車。
數個羌人的騎兵探馬闖進了山穀,探查了山穀兩側的高地之後,並沒有發現埋伏,他們回去之後沒多久,羌人的騎兵就浩浩蕩蕩的殺了過來。
可是,等他們快要走出穀口的時候,穀口兩側呐喊著,殺出了大量的漢人騎兵,他們舉起了手中的弩弓,對著羌人的前鋒一陣亂射。
弩弓的發射速度雖然慢,但射程較遠,威力較大,再加上他們輪番發射,打的羌人連連後退。
羌人畢竟是馬背上的民族,雖然連連後退,但還是不斷的拿起弓箭還擊。
可他們的弓箭威力比漢人的弩弓弱,而且這群漢人騎兵,穿著皮甲,連馬匹身上也套著馬甲,羌人的還擊沒起什麼作用。
這時候,羌人們發現,似乎漢人們的埋伏隻在穀口,兩側和後方都沒有發現敵蹤,因此,他們的首領決定暫時後退,等穩住陣腳之後,再殺回來。
漢人騎兵卻跟羌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緊緊的粘了上來,隻是不斷的對羌人進行遠程殺傷。
忽然,羌人後退的方向,滾下來大量的石頭,還有不少樹木,攔截了羌人的退路,不過,似乎沒有伏兵向他們發起攻擊。
這時候,羌人麵臨著一個難題,要麼殺回去,殺出一條血路;要麼放棄身下的馬匹,徒步穿過這些障礙物。
然而,沒等他們猶豫多久,山穀的兩側也出現了漢人的步兵,他們也拿著弩弓,不斷的向羌人射擊。
沒得選了,棄馬逃走吧,好在這些障礙物雖然攔住了他們的馬,可也能攔住背後追兵的馬匹,否則他們徒步逃跑的話,肯定會被騎兵殺的全軍覆沒,不如轉身拚命。
可現在眼前有逃走的機會,誰還願意拚命?
於是,羌人們紛紛棄馬,徒步向後方逃去。
之所以會有這種結果,是因為李泰事先製定的作戰方針,在打敗羌人的同時,為的就是要奪取羌人的戰馬。
羌人並不是傻子,近百年來五次大規模的叛亂,再加上常年的劫掠生涯,一些最起碼的軍事常識,他們是具備的,就比如:大部隊前麵要釋放探馬。
這個山穀一覽無餘,隻要有心探查,山的兩側是藏不住太多人的,因此,李泰把主力騎兵埋伏在穀口的兩側,步兵無法埋伏在山穀的山脊上,就布置在山穀的外側,隻有少量步兵埋伏在山穀的進口。
具體的戰術就是:先在穀口封鎖住羌人的前進方向,然後一步步逼退羌人,而布置在山穀外側的步兵,聽到穀口的呐喊聲後,立刻爬上山脊,從側翼加速羌人的崩潰,同時,布置在山穀進口的步兵,把早已準備好的巨石和樹木推下去,阻攔羌人撤退的道路。
李泰之所以這麼做,一個原因是他需要更多的戰馬外,另一個原因是他不希望過多的削弱迷吾部。
因為他知道,一旦迷吾部被過度削弱,就很有可能被布橋部吞並,到時候一個更強大羌人部落,會給西縣縣城造成更大的麻煩。
現在迷吾部又損失了一百多青壯,再次被削弱,等他們逃回去後,恐怕不會再想著如何劫掠西縣,而是要時時警惕,什麼時候會被布橋部突然吞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