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幹就幹,李泰把周武的騎兵營,馮虎的騎兵營,也一起召回了冀縣,再加上龐德的騎兵營,以部為單位,散布到了各縣,再配合上蔡邕從各書院選拔的學生,以及願意配合的基層官吏,開始以強硬手段,執行李泰頒布的新稅賦製度。
首先要執行的對象就是盤踞在各縣的各大世家。
這些人原先的時候,跟當地的官吏勾結在一起,不交或少交稅賦,把大部分的負擔都壓在了寒門百姓的頭上。
這次,要跟他們算個清楚了,態度好的,願意合作的,適當的補繳一些稅賦,堅定的執行目前的稅賦製度,也就算過去了。
可如果某些世家不知道好歹,還想以各種手段抗拒的話,直接抄家,也不殺他們,就把他們趕到關中去。喵喵尒説
當這些人在一貧如洗,無權無勢之後,麵對關中的各大世家,必然會飽嚐人生的艱辛,說不定還有幡然醒悟的可能。
不過,不醒悟也罷,怨恨也罷,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隻要底層的百姓認識到自己受益,支持李泰的做法,那別的也都不重要了。
執行了李泰新的稅賦製度之後,第一年的所有的賦稅收入,都留在當地,用來支付當地的官署開支,以及水利設施的修建。
這樣一來,那些剛剛遷徙過去的百姓,也能從修建水利方麵獲取一定的收益,熬過最艱難的第一年。
除此之外,漢陽郡各地的書院也要盡快籌建起來,培養李泰急需的基層官吏。
這些人需要掌握農田水利知識、基礎數學知識、基礎會計知識,當然,基本的經史子集知識,也要有一些。
從拿下隴西,到遷移關中流民,再到執行新的稅賦製度,一下子又忙到了秋收,再次到了盤點收支的時候了。
在收益方麵,武都郡西漢水的氐人依然給李泰帶來了30萬石粟米的稅賦,而從白龍江的移民和羌人,收了10萬石粟米的賦稅,全部留在了白馬羌和參狼羌的兩個官署裏,用於日常開支和水利建設。
武都郡收益為30萬石粟米。
西縣和臨洮的流民,李泰宣布,所謂的地租就賦稅了,不用額外再交一份,稅賦加借的糧食,依舊收獲了25萬石粟米。
為了更方便的管理這些民眾,李泰在臨洮和西漢水也成立了新官署,留下賦稅的一半,也就是5萬石粟米作為官署的費用,剩下的才是李泰可以支配的。
西縣方麵的收益為20萬石粟米。
去年的倉庫調撥給狄道縣20萬石粟米後,還剩下56萬石粟米,22萬石豆餅。
而在李家的產業方麵,蜂蜜和酒肆的收入總和依然為6800萬錢。
涼州和右扶風的榨油作坊總收入依然為1.7億錢和20萬石豆餅。
右扶風的棉花收益,在戰爭的影響下,再加上關中各地也有了不少棉田,每斤的收益從500錢降到了300錢,總收益直接從原來的3.1億,變成了1.8億錢。
李泰老家的9000畝棉田,由於生產的棉花已經沒什麼銷路了,被李泰組織百姓織成了棉布,去掉費用後,每斤棉花的利潤降到了200錢以下,獲得了1億錢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