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泰率軍拿下真定的時候,卻意外得到了一個人的投效,他說,他的名字叫做夏侯蘭。
“你姓夏侯?”李泰疑惑的反問,接著又微笑著說:“你不會跟曹操姻親夏侯家有什麼關係吧!”
夏侯蘭苦笑著說:“李大人取笑了,人家是開國元勳夏侯嬰的後人,我們家隻是真定的一個大戶人家而已,不能相提並論。”
李泰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著說:“我是開玩笑的,不要介意,對了,你在哪方麵比較有特長?”
“在下對於大漢律法比較熟悉。”
“哦,不錯,我這裏還是比較缺乏你這類人才的,不過,在給你安排官職之前,你先要去長安的書院學習一下,我的地盤跟大漢的其他地方不同,律法也有較大的改動。
你不需要像那些學生一樣按部就班的來,隻要把那些知識掌握了,長安的官署就會為你安排官職,當然,肯定不會讓你回常山郡的,這一點你要明白。”
“謝主公,主公放心,《三互法》中的律條,在下是很熟悉的。”
李泰知道,夏侯蘭之所以改變了稱呼,是因為他答應了他的投效,還為他安排了晉升的渠道。
接著,李泰點了點頭,笑眯眯的又問道:“我很好奇,你為什麼願意投效於我?”
“主公宅心仁厚,愛民如子,您在太原郡等地如此大規模的放糧,常山郡的人,誰不在心底裏暗暗稱讚!”
聽了夏侯蘭的話,李泰笑嗬嗬的說:“我有這麼好嗎?不過是做了該做的事情而已,總不能看著他們活活餓死吧!再說了,糧食是借給他們的,要還的,還有一成的利息呢!”
“主公不用自謙了,如今這年月,兵荒馬亂的,誰手裏有糧食,要麼用來養兵,要麼捂得緊緊的,誰能像主公一樣慷慨解囊?
至於那一成的利息就更是笑話了,一年的時間,您翻一倍都算是主公心懷慈悲,如今這年月,遇到災荒,糧價翻個十倍都正常。”
“嗬嗬,你說的我自己都要信了,既然我這麼好,按理說應該很多人排著隊爭相歸附我才對,怎麼一直都門可羅雀,加上你,主動投效我的人也超不過一個巴掌!”
聽了李泰的話,夏侯蘭卻有些憤然起來了,他咬牙切齒的說:“是因為那些世家大戶不想交稅,可人人都不交稅,朝廷如何運轉,兵馬錢糧如何籌措?”
接著,夏侯蘭衝李泰一抱拳道:“主公,也不是所有的世家大戶都貪得無厭,不明事理,還有很多世家中人,願意投效主公!”
在這個時代,不管真假,能遇到一個表示願意因公廢私的人,是很不容易的,而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跟夏侯蘭誌趣相投的,都應該品行不錯的。
至於能力,在這個年代,能識文斷字就是能力,總是能派上用場的。
“哦,真的嗎?那敢情好,隻要他們願意來,我的大門是敞開的,當然,必須要按照我訂的規矩來,文官必須要經過培訓和考核,武將則視能力而定。”李泰興奮的解釋著。
“謝主公,過幾天我一定帶他們來拜見主公!”夏侯蘭也很興奮。
接著,他眉頭一皺,猶豫了一下,試探著問:“主公,我有一個朋友,文武兼備,人才了得,曾經投效過公孫瓚,後來見公孫瓚並非明主,又因兄長去世,輾轉回到了家鄉,不知主公對他可有興趣?”
“哦,投效了公孫瓚?按理說,袁紹四世三公,名氣大實力大,常山距離冀州也更近,為何他會舍近求遠?是不是他後來又投奔了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