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幹就幹,小妹說了要收地,沈進立馬出去打聽了。

最後統計出七裏村有二十餘戶人家要賣地的,良田共計一百二十畝,中田近百畝,下田六十餘畝。

沈清決定就按一畝良田一石二鬥玉米,中田七鬥,下田四鬥收。

一石玉米約有180斤,她一下要出近二百多石玉米,這麼多糧當然不能一下變出來。

村裏的人都是知根知底的,她家上哪弄出二百多石糧?

於是當天沈清便取出四十大箱香料出來,挑出二十種香料,分別裝了二十個麻袋,讓沈進次日天不亮就去找了馬文會,跟他換四百石玉米。

之前她售賣的一筐香料,就隻有一箱香料。

她換算了下,一箱香料市值能抵十石玉米,四十箱抵四百石正好。

雖說四十箱香料夠馬家吃好久的,但這些東西存放好了幾年也不會壞。

再說馬家能沒點親戚朋友嗎,給親戚朋友分點或賣點,他又不會虧。

馬文會也爽快的跟沈進換了,派了好幾十輛騾車馬車,才把四百石糧給拉了過來,是馬二爺親自領的隊,一行人卸完貨也沒多留便走了。

這麼多糧送往沈清家,一下轟動了全村。

之前沈進去打聽誰家有賣地的,旁人還沒當回事,沒想到人轉眼家裏就這麼富裕了。

四百石糧啊,這能買多少地!

再一聽說沈進肯用一石二鬥玉米換一畝良田,就算之前沒想賣地的村民也心動了。

一石二鬥玉米,都夠一個人熬過一個年頭了。

畢竟就算有存糧的人家,那存糧也多不夠吃的。

就算不多賣,賣個一二畝、二三畝地,也能救救急了。

也有些嘴碎的跟沈進打聽咋弄來的這麼些糧,沈進隻回一句馬家送的,再問便閉口不言了。

沈進把沈老頭和大伯都請到家來幫忙,這麼大的事情瞞不過老宅,不請長輩做主說不過去,再說他一個人也忙不過來,過去時還給沈老頭和周福一人送了鬥麥子。

沈老頭雖知道這事蠻震驚的,但沉思了一會兒,竟也同意沈進買地了。

另外沈進還請來了沈信中和徐族長做公證人,給兩家也分別送了一鬥麥子,畢竟請人辦事得送點禮的。

這公證人也不是誰都能做的,至少也要當地德高望重的人,兩族族長在七裏村足夠分量了。

沈清也是穿越後第一次見徐族長。

徐族長是一個年約七旬的老頭,頭發胡子都發白了,精神頭也不怎麼好的樣子,一進她家堂屋,便坐在主位上眯起了眼。

也不知是困了,還是對沈進買地的事不滿。

此時沈清家裏聚了不少村民,鬧鬧哄哄的,沈清也不樂意在堂屋待著,於是回到自個屋關上了門,事情全權交給大哥辦。

坐在上座的沈信中看了沈進一眼:“阿進,你真要用一石二鬥玉米換一畝良田?”

如今一石玉米外頭至少都要十五兩銀子,且還不定能買著,太平年間他們村的良田也不過十兩銀子一畝的。

有糧食也不是這麼敗的。

至於馬家給沈進送四百石糧食的事,沈信中雖也吃驚,但一想也能理解。

估摸就是如今王舉人混得好了,這些糧食不是王舉人讓馬家送的,便是馬家為了討好王舉人送的,前段時間馬家不還給沈進送了一車糧和一匹馬。

“堂爺,我已經決定好了。”沈進答道。

見沈進堅持,沈信中也沒再勸,隻道:“你決定好了便開始吧。”

說著看向圍在堂屋和屋外的村民:“你們誰要賣地的,一個個說話,別鬧鬧哄哄的。”

立馬有人問道:“阿進,我家也賣你兩畝地成嗎?”

沈進看了眼說話的男人,回了句:“大林叔,我先給你記著,先前我談好的人先來。”

男人聞言隻好等著。

之前沈進談好的村民,得知一畝良田能賣一石二鬥玉米,有些家裏地多人少的,便猶豫著先不賣這麼多,於是又跟沈進商量能不能少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