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玉的翌日,弘文殿奉旨傳召軍政重臣,上天台山參加西征的廷議,令人側目的是,李寬和李恪兩位親王,亦在征辟之列。
李寬原以為,右仆射-高士廉,侍中魏征等,每次都反對打仗的臣工,也會拿出“三板斧”來鬧一場。
卻不想一丁點反對的聲音都沒有,李寬好奇的拽了一下前麵的李承乾,眼神詢問。心領神會的李承乾,也沒說話,隻是從手裏的本章中,挑出了一本遞給他。
狐疑的李寬,翻開一看,麵色頓時一變,這麹文泰棄唐逢迎西突厥,斷絕西域商路也就罷了,竟然還敢與西突厥泥孰部一起縱兵擄掠大唐邊境,好好當了一把響馬。
三個軍鎮,五百多名兵丁陣亡,十六個村鎮被洗劫一空,數千百姓被擄。這可是在大唐君臣的臉上狠狠地甩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也難怪文臣們也義憤填膺了。
左仆射房玄齡,負責介紹現今掌握的情況:高昌,地處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線,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通往來的要衝。
漢宣帝時,派兵在此且耕且守。至元帝時,在其地建築軍事壁壘,“地勢高敞,人庶昌盛”,稱為高昌壁,又稱高昌壘。同時,設戊己校尉,治於高昌,主管屯田和軍事。
自晉以來,高昌搖擺不定,先後歸屬了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五國。
高昌與中原的往來也一直很密切,以隋唐兩代來說,大業四年,隋軍進駐伊吾,建築城郭。
之後又設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謫天下罪人,配為戍卒”,“大開屯田,發西方諸郡運糧以給之”。
隋朝開始經營西域諸地事務。並於高昌國置西戎校尉府統管西域事務;大業八年冬,隋煬帝將華容公主嫁給了來朝的高昌王。
貞觀四年,定襄之役後,高昌王麴文泰來朝,同行的還有其王後華容公主-宇文氏。華容公主宇文氏請預宗親,聖人詔賜李氏,改封常樂公主。
可因為地域原因,麹文泰對近鄰西突厥更為親近,覺得大唐遠在萬裏之遙,中間又有大漠橫絕,隨生輕辱之意。這次襲擾邊境,更是直接撕破了麵皮。
麴氏高昌,理國一百餘年,施行郡縣製,官製仿北魏太和製令,國王之下,置交河、田地二公,由王子擔任,分別鎮守交河、田地二城。
有都城一高昌城;郡城三:交河、田地和南平城;縣城十四:橫截、永昌、無半、始昌、安樂、安昌、永安、洿林、高寧、寧戎、威神、臨川、酒泉、龍泉城。
鎮戍四:東鎮城、篤進、鹽城和柳婆城。總計二十二城。沙漠城邦國的高昌,騎兵是主要兵種,但高昌自身不產馬,所以對馬匹和馬料控製甚嚴。
而高昌倒向西突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西突厥掐住他們戰馬隻能通過與之貿易獲得。
戰馬太重了,漢武帝為什麼不計代價的攻伐大宛國?不就是為了多得一塊戰馬產地,保障漢軍騎兵的供給,防止戰鬥力下滑嗎?
房玄齡的話剛說完,中書侍郎岑文本起身拱手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岑文本可是仕林的領袖,他的話就代表著天下士子的心聲,甭管他說什麼,是不是李世民愛聽的,聖人都得耐心的聽完。
不過,人家到底文化人,腦袋不是一般的靈活,拍馬屁的手段,可不是他們這些丘八能比得了的。
岑文本以為除了征伐不臣外,還應該在檄書中說明,李氏是來恢複祖先故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