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杆大金槍》已經正式開拍了一個多月。直到進入了拍攝工作以後,李緣才驚訝發現,在這“原始社會”,拍一部電影究竟有多麼的難?
而且整個拍攝計劃早已經大大的延期,甚至連十分之一的進度都不到?
首先就是劇組的管理方麵。
未來的劇組基本上都采用了現代化管理,也就是工業管理的變種。很類似於李緣上輩子曾經做過的it項目管理。甚至正規一些的劇組,采用了專業的劇組管理係統,人人都帶著筆記本電腦……
其實這也不算奇怪,隨著影視業越來越商業化,自然而然的就進入到了流水線模式,自然而然的有了標準化管理的需求。否則的話,又怎麼會稱之為——電影工業呢?
然而現在什麼都沒有,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依靠經驗?依靠工作人員自覺執行?
恰巧李緣又是個菜鳥,連個自己的班底都沒有?幾乎所有的劇組成員都是北影廠外借的?相互配合方麵也就可想而知。
這讓人怎麼忍得下去呢?講難聽點,連拍到什麼地方?李緣這個導演自己都不知道?
再加上這魂澹的掌控欲又極強,上輩子就是項目主管嘛!
反正劇組裏麵矛盾頻發,運行起來磕磕絆絆……
其次就是劇本。
幾十年後,各行各業都進入到了ppt時代。你可以項目做不好,但一個精美無比的ppt肯定缺少不了。
影視行業同樣如此。起碼需要一個很完整的劇本。尤其是電影,分鏡頭劇本已經成為了標配。要不然,忽悠投資人也做不到啊?他們又不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初代煤老板!
不過話說回來,有了完整的劇本以後,尤其是分鏡頭劇本,導演就可以傻瓜式操作,按照劇本拍攝就行了。也能很有效的控製住拍攝周期。
然而在九十年代初,分鏡頭劇本?那是個什麼東東?聽都沒聽說過。還傻瓜式操作?導演不就是放飛自我,美其名曰——藝術創作嗎?
最後就是設備的落後。
由於還沒有數字攝影設備,膠片拍攝是相當昂貴的。一盤膠片隻有區區幾分鍾,“嗖”的一聲,一、兩千塊就沒有了。
這就導致導演要反複說戲,演員要反複排練。甚至片場排練好幾遍,才會正式開拍。就是為了節約膠片。
顯而易見,如果采用這種辦法,膠片確實節省了,但拍攝時間根本就難以控製。
有一說一,之所以這年代需要演技派,關鍵就是在這裏。否則膠片的開銷可以讓人生不如死!如果換成後來的麵癱流量?製片方直接跳河去吧!
另一個就是拍攝效果。
並不像數字設備普及的年代,拍攝完成後,可以反複觀看,還可以放大縮小來個特寫。
現在的模擬設備,導演的同步取景器巴掌就那麼大,隻要一不留神,就會忽視掉某些細節,甚至看不清某些特寫。
說實話,這年代的導演,他們個個都要練出一副火眼金睛!
那該怎麼辦呢?
當天拍攝完成的鏡頭,一定要當天衝印。導演等主創觀看了那些鏡頭後,挑選出拍壞的那些鏡頭,再進行補拍。
可想而知,這有多麼的麻煩?
因此在正式拍攝以後,李緣就立刻明白,自己想的太簡單了。
可是現在已經騎虎難下,李緣隻能夠硬著頭皮上!
一方麵,他按照後來的劇組管理係統,親手製作了各種各樣的表格,並且要求工作人員嚴格執行。
做不到有多大效果,起碼聊勝於無。再怎麼說,自己這個當導演的能做到心中有底。
一方麵,同樣按照他的要求完善劇本,尤其是分鏡頭劇本。
除此之外,李緣還拿出了自己的絕招——氪金!
不就是磕磕絆絆嗎?那就索性多拍幾遍,根本不在乎膠片的浪費。緣哥我就不信了。那麼多的錢砸下去,就砸不出一部破電影?
你也別說。正因為一部分來自於北影廠的雇傭兵。他們的經驗還是十分豐富的,而且隻要錢到位,容忍度就相當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