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安支書聽不懂顧淵前半句話的意思,後半句聽懂了,拿自己和種橙子那個老家夥比,這是對天南人最大的褒獎。
大學生就是嘴皮子溜,竟說些聽不懂的,可你還想聽?
安勤海眼睛都亮了,要是這家夥能考大學生村官,到千菁嶺村來,絕對比他爸爸強。
“小淵子,你有理想嗎?”
這老頭實在太過分了。
小淵子,還不如同學叫怨種老六。
還理想!
顧淵倒是羨慕安支書他們年輕時候那個火紅的年代。
激情燃燒的歲月。
可在這物欲橫流的時光裏,理想值幾個錢,有錢才是硬道理。
“安支書當年什麼理想?”
“知道莫肇衡?”
家鄉的楷模。
莫肇衡,滇軍60軍183師542旅1083團團長,在台兒莊戰役中,他帶領全團戰士血戰日軍,打得隻剩下18人,不幸被日軍子彈胸膛,犧牲前他在戰友的攙扶下用手蘸著自己的鮮血寫下了7個字。
“壯誌未酬身先死?”
顧淵豈能不知道這七個字,他外公,爺爺跟縣裏很多大好男兒一樣,都在莫團長事跡的感召下,投入了滇軍。
在漢江邊,雙雙長眠286高地。
說完這七個字,顧淵就後悔了,這老頭有備而來的,說話絕不無的放矢。
“對了,就是這七個字,這七個字,還是我父親從戰場帶回來的,當年我們縣在聽說滇軍莫團長的事跡以後,前赴後繼,苗彝漢無數好兒郎出滇抗戰,血染山河。可是我這個支書不稱職啊,恐怕臨死又得寫下這七個字!”
“安支書數十年如一日心係村民,耕耘千菁嶺,村民們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過的更好了!”
眼看顧淵手指著村裏豎起的幾棟彝族風格外觀的小洋房。
很不認可這句話的安支書嗤笑。
“千菁嶺村,有彝苗兩個村民小組,其中彝族56戶,苗族42戶,漢族3戶。總人口487人,有林地1976畝,全是天然林,有旱地1296畝,其中40畝地因為改造你們家的水庫,變成水田,其餘都是旱地,人均耕地3畝多一點,除了種馬鈴薯,就是苦蕎!加上畜牧撒壩豬,羊,牛,雞,鴨,采集野生菌等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1935元,一年辛苦下來,還不夠你這個大學生三月的生活費。”
“全村的101戶總人口的427人裏,除開在讀書的娃娃,常住真正的農業人口僅僅156人,山裏人木,出外打工盡上當,其中6戶因病因傷返貧困!12戶外出打工時候遭遇傳銷詐騙,16戶陷入了網貸困局,4戶因為刑事案件有家人在踩縫紉機,還有三個牙子更有本事,被人騙到鄰國去了!”
農村空心化,大量的農業人口進城打工,村裏就剩下老弱婦孺。
千菁嶺村觸目驚心的現實,是當下全國的各地山區農村的一個縮影。
聽著安支書這信手拈來的數據,仿佛在細數自己無能。
再配合看見自己發光的小眼神。
顧淵肝都在顫。
“人家說起我們天南人一天三頓吃洋芋,我要咬著牙跟人強,明明我們早上吃的馬鈴薯,中午吃的土豆,晚上吃的地蛋!”
千菁嶺村窮,倒不是安勤海這個村官亂來。
十年前,小貨車,摩托車都開不進千菁嶺,進出都得背著背篼,挑著膽子走十裏山路。
四年前,千菁嶺的道路才剛剛硬化。
兩年前,因為新昆楚高速通車,才讓千菁嶺村到州城和省城變的便捷。
與之相反,安支書至少在組織配合州縣兩級公路建設,在扶貧資金的用度上,是有自己建樹的。
他渴望未來千菁嶺村會有一個有能力帶著全村脫貧致富的村官。
然而注定會失望。
有了一個如膠似漆的女朋友的顧淵,為了守護那段愛情,是不太可能留在這個偏僻的小村的。
明知無力改變。
雖然急著去探索小世界,但是出於對村支書的敬意,顧淵耐著性子專心的做一個聆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