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山上,
災民安置點,各個小營,都有武家新設的一個慰問點,派醫送藥,每個點旁邊立了杆招工旗。
招工旗下,有兩個大桶,一桶熬的很濃稠的小米粥,一桶是紅糖水。
招讀書人、招各種手藝匠人,
既不識字也沒技藝,但隻要年輕健康肯吃苦,也一樣招。
開出的條件都不錯。
無數人排隊來問詢,招工點的武家管事夥計們十分熱情,排到了先送上碗粥,或是來碗紅糖水,邊喝邊談。
談成簽約,立馬給筆安家費。
手印一按錢就到手。
吸引了大量災民問詢、報名,
滑州刺史也被驚動了,
這位賈刺史聽聞手下彙報此事後,細細思量了許久。
武家這是在挖滑州牆角,若是在太平之時,這種大量招工挖人的行為,滑州官府肯定不會容許的。
因為戶口人丁是地方官員重要的政績考核條件之一,
以人為本。
人就是稅賦就是役夫,就是一切的基礎。
人口增添是有功績,有口流失減少那卻是過。
“我去跟武相問問。”
賈刺史年過花甲,也算是曆經隋唐兩朝,按朝廷七十致仕的規定,他身體還行,還能再幹幾年。
“叔父,我倒覺得這事不必管,甚至還可以配合下武家。”一個長的跟賈刺史挺像的人在旁邊道,他是賈刺史的侄兒,在滑州做個參軍事。
“哦?”
“一來武相公深得聖人寵信,不能輕易得罪。二來,如今剛經大災,雖然水開始退卻,但後續救災重建卻更麻煩。一時半會,許多受災百姓都不好安置,
現在武家願意來招工,招走許多災民,這是給咱們減輕負擔啊。”
既交好武相,還減輕了些負擔,多好的事。
至於說人口流失什麼的這些,這不都是遇大災了嗎?
以往遇大災,朝廷也都是允許災民外出就食,甚至暫時客居他鄉的,這根本是特殊情況,不會當成地方官的過。
“武家這次招的人好像有點多,而且主要是招讀書人、工匠走,我們災後重建,也需要這些人。”賈刺史道。
“叔父,三思。”
賈刺史想了又想,最終還是決定不得罪武懷玉,不過他也沒打算就不聞不問,他直接去找了李靖。
李靖現在是巡省大使,這位還是政事堂的右仆射,兼著隔壁濮州的世襲刺史,現在這幾州都由他統籌。
賈刺史找到李靖,開門見山把武家招工的事情一說。
請李靖拿主意。
李靖則又把武懷玉叫來。
懷玉跟李靖和賈刺史把具體情況一說,“現在黃淮受災百姓很多,一時半會恢複不了,全靠官府維持救濟,雖說暫時有糧,但天漸涼,官府負擔也重,百姓也憂,”
“我這也是組織大家另尋出路,生產自救。”
“這也是給朝廷和災區地區官府減輕負擔,”
李靖詳細詢問了一些招工細節,
武家這邊準備的挺全麵,在災區招工、麵試,地方衙門見證下簽約備案,還馬上給安家費,
並全程負責把人送到各處工場等,安排食宿,基本上不用這邊擔心。
武家給的工錢也挺不錯,其它待遇也好。
並不是趁火打劫。
不像有些人打著招工的旗號,就差把落井下石剝削壓榨寫臉上,甚至有些人公然在災區買賣人口。
賈刺史其實就關心一條,
這些滑州百姓被招到外地做工,以後怎麼辦。
“他們這是去做工賺錢,到外地屬於客戶,會在當地登記,不會做為盲流的。”
李靖煮茶,
在旁邊安靜的聽著,
賈刺史其實也沒想著阻攔武家招工挖牆腳的行為,畢竟年過花甲的老吏,豈會不懂人情世故,他很清楚現在他最關鍵的還是把救災、重建這事做好,起碼不能讓滑州的災民餓肚子,不能亂起來,
穩定壓倒一切,
至於說武家招點人,那算什麼事。
“賈公,我也知道這次水災嚴重,天災無情人有情,我們武家其實哪都可以招到工人,比如說江州造船廠,根本用不著來黃河這邊招工,江船與河船都完全不一樣,
長江沿線,造船廠大小得有幾百家,哪招不到人,還更熟悉江船製造,生活習慣也相似,人也好管理。
我這完全是為了幫一下災區百姓,也緩解下這邊地方官府的困難,我始終還是信奉那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嘛。
武家有些產業,做的還可以,但越是如此,越要回報社會。”
李靖頻頻點頭,
武懷玉是他學生,但他說的這番話確實很值得讚許。
不像有些人貪婪成性,
好比長孫順德、劉弘基甚至唐儉這些元老,那都是開國功臣,但為何這幾年沒啥聲響了,就是因為過於貪婪,還不知道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