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摸到自己在車座底下的手槍鄧飛心中便感覺到了十分的安穩。
這東西是湯隆接到了孫新的命令之後,專門組織了一個攻關組搞出來的,雖然說是從胡椒瓶手槍上獲得了靈感,但是做出來的東西已經和胡椒瓶手槍完全是兩碼事。
因為登州還沒有研發出火帽和雷管這種東西,所以這種手槍的發射裝置還是孫新頗費了一番心思研究出來的。
作為手槍需要在要員受到危險的時候使用,利用燧發槍原理長時間的裝彈肯定來不及,手槍的射程就這麼長,真遇到事情的時候有裝彈的時間人家衝上來都已經把持槍者砍死好幾回了。
所以孫新當時給湯隆的一個建議就是用後世孫新再熟悉不過的手榴彈的發火方式。
孫新前世在八十年代入伍,那之前的國際形勢十分緊張,為了防止外敵入侵又缺少重火力武器,所以華國製造了幾十億枚手榴彈,一直撇到新世紀都沒有撇完。
孫新那時候練習投彈練習的都想吐了,對於老式的手榴彈的結構實在是弄得再清楚不過。
老式手榴彈的發火裝置簡單又有效,就是拿一根彎曲的鉛絲緊緊的固定在發火裝置裏麵,鉛絲周圍是金屬帽和火藥,鉛絲比孔隙更粗,用鉛容易變形的特點,隻要使勁拉動就可以強行把牽絲從小小的孔隙之中抽出來。
而拉動的過程之中摩擦做功自然就能夠提高鉛絲的溫度,溫度一升高,瞬間點燃周圍的火藥,便達到發火的效果。
這種發火裝置雖然不高效,但是確實足夠簡單,哪怕是在前世最困難的時期,地方修械所的小兵工廠也可以輕易的做出來,無非是因為技術水平高低的差別發火的幾率低一些罷了。
而現在以登州最好的技術條件攻關出這種手槍,發火率基本上能達到百分之九十八左右。
加上手槍,按照胡椒瓶手槍的方式設置成了裝八發子彈,哪怕再倒黴瞬間按動總能有六七發打出去的。
這種要員使用的手槍用的是登州大批量生產的紙殼定裝米尼彈,裝的時候有點麻煩,每一顆子彈後麵要配備一個發火裝置,就像火帽一樣,每次使用之前先小心地把六沒發火的火帽裝在彈槽的底部,然後將火帽上的鉛絲末尾小心翼翼的抽出來綁在發火裝置上麵,這樣每一次扣動扳機,才能把對應的鉛絲從火帽之中抽出。
火帽之上再放上米尼彈,這樣一個在孫新看起來外形和左輪手槍差不多的東西就裝填完成。
實驗之後發現這玩意兒的射速還不錯,刨去火藥反應的時間,基本上可以達到前世,西部牛仔時代左輪手槍的一半射速,但是準備時間可就長的多了,光是裝這個子彈就要用上一刻鍾,而且還有點危險,一旦不小心把鉛絲扯出來,登時這個東西就要走火。
因為有這麼多的問題,所以這個槍生產的時候孫新原本也隻是打算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特工槍械來填充科研庫的,除了裝備特派人員之外倒是也想過把這東西作為外貿產品。
畢竟在孫新看來,這種手槍所需要的火帽和定裝子彈都不容易生產,無論是賣到金國遼國還是大宋,因為這玩意兒一把就要上百貫的售價肯定不可能大規模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