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看,哪有這般厚臉皮之人,一開口就要東西,真以為朕有點石成金之術了。”
朱由校聽完陳良弼的話,笑著對周邊人說道。
“你先別說要大炮,先說說你那新編練的一營情況如何,究竟有多少人,什麼配置,可千萬不要誆騙朕。”
陳良弼今日來之前便知道皇帝肯定會過問京營之事,心中早有腹稿。
“陛下,臣自那日後,便馬不停蹄從徐大人在通州所募之兵中,選取六千多名身體健碩、吃苦耐勞之人組建成營。
根據臣的規劃,第一營就按照戚少保之法進行訓練,隻是把騎營與步車營合為一體,騎步兵共6000人,其中騎兵2500人全部披甲,步兵從屬車營全部使用火器因而不配甲。
營中配置如下:戰車650輛,滅虜炮(這種炮是架在戰車上的,口徑小)、佛郎機炮等共300門,鳥銃300杆,三眼火銃1700杆、再加上後勤輔兵鼓手車夫輜夫之類和大小將官,全員共6627人。
這種戰車營,立足於防守,先守而後戰,並擁有大量糧草,遇到敵人不怕圍困,可以長久堅持。”
朱由校穿越前對明後軍製也略有了解,穿越來也惡補過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等著作。戚繼光的步兵營鳥銃比例最高可以達到一半。所以聽完陳良弼的闡述隻是有一些疑惑,這鳥銃數量是不是太少了,如果被貼身了那該怎麼辦。
“陳愛卿,這鳥銃數量聽起來挺少的?隻有三百杆,步兵從屬車營全部使用火器反而不配甲,那萬一被敵軍貼身該怎麼辦。”
“陛下,鳥銃雖然射程遠,但是缺點臣也之前說了,裝填慢、煙霧大、需要不斷訓練。
因而邊軍並不常用,反而用炮多一點,遇敵則用滅虜炮、佛郎機炮等炮轟之,敵軍近身,則用三眼火銃近身攻之,無往不利。”
這三眼火銃是明代前中期常用的火器,既可以遠距離射擊敵人,也可以近戰砸擊,是一種兩用兵器。他由三根管子合鑄,形成品字形,火藥室相互連通,點火後三管連射,威力巨大,是一種火門槍,遠遜於鳥銃。
陳良弼其實就犯了明朝北方軍隊一貫的錯誤,不喜用鳥銃。
鳥銃其實在明朝南方及其流行,軍隊中步兵與槍兵的比例可以達到一比一,所以戚繼光鎮守薊州時,便大力推廣鳥銃。
而北方明邊軍似乎並不喜歡鳥銃這種火繩槍,而是喜歡用炮,鳥銃的裝配率比南方低得多,但是炮管夠。
所以戚繼光之法在北方一直不被重視,甚至戚繼光帶來的浙兵也被歧視,從薊州兵變再到朝鮮之役,現在真正用戚繼光之法練成的軍隊隻有在遼東的戚金一部了。
所以陳良弼雖說是按照戚繼光之法練,但並未學其精髓,隻是學了皮毛。不愛鳥銃,中意火炮,現在看見克虜炮(以後紅夷大炮就寫作克虜炮)威力這麼強,就更心癢難耐了。
朱由校心中暗自歎氣,這是明朝北邊部隊的通病,喜歡用炮也不是不行。問題是明朝後期大炮的口徑小,質量差是出了名的,炸膛、放不響是家常便飯。在紅夷大炮沒有出現之前,有時候根本破不了女真人的盾車,極容易被其近身。